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心香一瓣祭成思
周林
字号:

——《郑成思纪念文集》首发式暨纪念郑成思教授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侧记

 

 

2007年9月10日是共和国的第13个教师节,也是郑成思老师离开我们一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郑老师生前的老师、学生、同事、朋友以及家属等近百位人士在知识产权出版社聚会,为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不偷懒,不灰心——郑成思纪念文集》举办首发式,同时举行座谈会,共同缅怀故人。

 

郑成思老师辞世后,媒体上发表的多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文章。为了让这些发自肺腑而又掷地有声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启迪后人的作用,同时更是为了纪念郑成思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授权周林教授任主编,将这些文章编辑成册,同时征集新的内容,以使文集更加充实。出版文集的设想得到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该社立即决定将本书列入出版选题,不计成本出版该书。

 

除了汇集郑老师过世后媒体发表的文章外,该书另外收录了十多篇怀念郑师的文字。

 

曾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作的王正发先生专文回忆了与郑老师的交往,特别是他们在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之初的那一段特殊经历。王正发回忆起1979年第一次见成思的情景。“我见他穿着一双布鞋,他的那双布鞋连同他的认真、平和与真诚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那双布鞋,成思走上了他的知识产权之路。若干年后,他已在国内成了颇有名望的知识产权专家,但仍然保持本色穿着布鞋。”“成思那双布鞋所折射的是他的朴实、谦虚、勤奋、真诚和自信,他不需要时下明星们的华丽包装和自我炒作。这些品质不仅造就了成思,使他成了WIPO总干事鲍格胥所赞扬的‘学术上的领先权威’,也使他感动了许多人,感染了许多人。”

 

作家贾英华先生听到本书正在编辑的消息,立即赶写了一篇郑老师与他切磋一桩“文案”的精彩文章。贾与郑的相识是在1989年,那时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版权纠纷案曾轰动一时。郑老师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在庭审结束时委托贾先生送一本书给贾的律师,鼓励他维护好自己的版权。两年后诉讼结案,贾英华胜诉,郑老师主动在家约见了贾英华夫妇,特意将自己参加海牙国际版权会议时的纪念品——一只水晶法铃赠给贾先生。郑老师在1993年第六期《中华儿女杂志》上亲笔撰文,以《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版权纠纷》为题,记述了这桩轰动一时的版权案的始末,从国际知识产权维护的高度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对于这个判决,败诉一方并未上诉,故其形成终审判决。这是近年我国出现的大量版权纠纷中,败诉一方对一审判决不上诉(即对判决表示满意)的极罕见的一例。笔者认为,该案的判决之所以使败诉一方无由上诉,重要原因之一(或许可说是主要原因)在于该案的审理及判决中应用了正确的版权原理,使当事人(乃至公众)很难从中挑出什么不妥之处。”

 

本书还有两篇采访文章,一篇是采访郑老师的老师刘金国教授的文章。刘教授的口述让我们了解到郑老师如何面对那个“疯狂年代”,如何善待自己的老师。另一篇是采访郑老师的大姐郑为群的文章。郑大姐详细介绍了郑老师许多鲜为人知的儿时的故事,他的成长过程,他对家人、老师、同学、邻居的关爱和帮助。

 

用主编周林教授的话说:“‘不偷懒,不灰心’既是郑老师对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他对学生们要求。郑老师不是‘神童’,也不是‘超人’,他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他之所以取得超出常人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他待人以诚,做事以真,认准的事情就坚持做下去。郑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一位‘大家’,其奥秘就是六个字‘不偷懒,不灰心’。”

 

曾担任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司长的史敏女士接到会议通知后,专门从她启程外出的火车上打来电话,告诉会议主办者,很遗憾由于出差不能与会。史敏说,同意纪念文集起名《不偷懒,不灰心》,它恰当地反映了郑老师的优秀品质。郑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好战友;我们确实很怀念他。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还有很多朋友表达了他们对郑成思老师的缅怀之情。虽然由于公务在身,他们无法亲临会场,但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孔祥俊先生的话来说:“我们会在心底里永远怀念郑成思先生,郑先生的人品与学问值得我们一直学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