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法意探微》后记
陈甦
字号:

研习法律经年,略有著述,然篇短论轻,难秀学林。每见能为鸿篇巨制者,辄叹羡不已。著长篇滔滔,立大论峨峨,令同道啧啧,使后生诺诺,为学者若能如此,岂不快哉。有心仿之,却屡试屡爽,再鼓再竭,难谓有成。反躬自问,终知学浅技薄。然则身为法学研究者,若不阐扬法理,终日为之何?况且生性喜书爱文,究理较真。于是小题精作,弄笔不断。知法学之艰深,执细端以析解;窥世象之纷纭,寻法意以探微。

 

时在一九九五年,就钻石金表案,著文发表于《法学》。其刊“编后”言,该文改变案例分析范式,不再“一个案例――几种观点――笔者观点――得出结论”,而从学理分析入手,最终得出结论,“似有水到渠成之感”。得此评价,深受鼓舞于一时,却未在意以一贯之。时隔五年,一日在法学所院中,同事韩世远持一有奖存单案例,约我为其爱人张娜所编辑栏目著文。该文发表于《人民法院报》,案例分析文章自此得以续写,以至如今。两千年冬,《人民法院报》主持“牛黄案”讨论,响应者众,观点纷呈。编辑谢圣华约我予以总结,我却另立视角,别选思路,以排众议,是以有《牛黄应当属于未发现物》出炉。但不知立论可否,未免忐忑。一日夜深,郑成思先生打电话来,言“牛黄”一文甚好,“未发现物”一词尤佳,其著作权领域亦有发现者权利问题,对发现客体若能以“未发现物”概括,亦为妥当。并嘱我沿此思路研究下去,或有所成。过几日,郑先生又送我相关资料,再次勉我深入研究。整理书稿时,郑先生所送资料犹在,殷殷嘱咐犹在,清癯面容犹在,而斯人已仙去。睹物思人,不胜唏嘘。

日后因常写此类短文,遂与《人民法院报》结下不解之缘。谢圣华由理论部编辑而副主任而主任,承蒙不弃,一再约我参与案例讨论,如路边捡拾摩托车案、捐献遗体抚慰金强制执行案,受害人亡后医疗费继续执行案,银行识别存款人责任案等。张娜任理论部编辑,亦时常约稿。因其负责栏目变更,约稿亦不限于案例分析,法条分析有之,立法讨论有之,知识介绍有之,实务评议亦有之。给报纸作文,深感不易。既非法律刊载,又非领导讲话,能给四千字版面,已属非常优待。因写者众多,版面拥挤,张娜现在约稿,常以三千字为限。以区区三四千字,既要说理透彻,又要结构完整,还要可读性强,实需斟酌经营。为求立论清新,得题后常冥思苦想竟日,寻找最佳视点,推演最顺思路。如受害人亡后医疗费继续执行案,本属诉讼法范畴,编辑约稿后,曾再三推托,一来诉讼法不熟,二来实无创意。编辑做版前一日早晨,再电话催问,又实情相告,请谅回绝。当天傍晚,忽生灵感,发现此案实为损失不确定性与判决确定性矛盾之体现,乃急告编辑,此文可作。是夜,文思喷涌,落键无碍,四千余字,一敲而就。次日清晨交稿,后日即现报端。数年间,如是者再三,虽有绞脑汁之苦,亦有展胸臆之乐。

作短文,章法切不可短,需立论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气连贯,成竹在胸而后落笔成章。本书所集文章,常属多日思考一日写成之作。因写时一气呵成,读时或有一气呵成之感,是为所求。每每一稿文成,先置诸屉中数日,待思绪清宁,然后取稿反复诵读。诵读之间,文病自显。于是理顺拗文难句,剔除臃词赘字,细酌标点符号。自以为文章上口方能上眼,必诵读后方可定稿。然电脑风行于世以来,书易而致文长,文长则诵之不易,不诵则不知拗口,不知拗口则碍眼成习。惜乎,电脑科技。看来,字数须有限,文笔方得益。为求可读性,一文开题或结语,常改写数次。既要展得开,又要拉得回。既要切题,又要别致。当然也有弄巧之处,读者慧眼当识。

著文论法,知法日深。欲理解法律,必先理解生活。不知生活常识,不解社会机制,不达世事人情,必不解法律。然经验纷乱,需逻辑齐之。因此,欲精通法律,必先精通逻辑。运用逻辑力量,方能从经验析出规范,以规范再造经验。然而大前提预设,非逻辑自身所能决定,于是价值选择成为必要。经验、逻辑与价值,是法律内蕴之节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法律规范构造如是,法学文章构造亦如是。经验内容无穷,逻辑方法众多,价值取向不一,构筑多解之社会方程。知晓多种解法,属于知识丰富;能以最佳取舍组合获取最优解,是为智慧。法律乃智慧之事,法学乃智慧之学。

作短文渐多,亦生烦恼之事,即不知所作文章应归于何类。欲傍论文,然字不足五千,且欠缺注释,更无甲说乙说我说之论文规范用语。跻身杂文,却欠缺锋芒,亦非感怀狂议,更无嘻笑怒骂之文采飞扬。思来想去,只是说理文章而已。文章多曾发表,已得稿费。内子白洁怂恿结集出版,初以为不可,后将杂七杂八相似之文检点汇集,居然成册。于是求诸法律出版社,望付梓坊间。责编徐雨衡襄助于侧,得以应允。书名一事,颇费周折,同事陈洁建议用“法意探微”,思之尚好,是以名书。

 

 

(《法意探微》一书,已由法律出版社于200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