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法学所两年——博士后报告后记
——博士后报告后记
冀祥德
字号:

至今依然愧疚于博士毕业择业时那两个单位的领导和友人,当然也很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那个炎炎的夏日,我是如何神差鬼使般地来到了法学所--这个被称作"翰林院"和"国子监"的、为无数法学学子所仰慕和神往的殿堂。
    基于先后两届所领导的共同信任和栽培,基于老师们、同学们的通力惠助和支持,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做事,一边做人;一边前行,一边思考;一边被别人教育,一边教育别人。似乎就没有停顿过,一任自己的身影在法学所这个不大的院子里穿梭。用我自己经常调侃的一句话,尽管"自己还是准法学所人"。
    时光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在时间的原点悄悄划过了两个轮回之后,顾首回望,竟有了当年孔子在河边一般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对于时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就提出其著名的论断,"人不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式人物,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早就提出,"有两种东西是不可毁灭的,即变化与时间"。其实,谁都明白,在人类出现之前,时间已经存在;在人类毁灭之后,时间还将继续。时间依赖于瞬间的连续性和瞬间的可分性,就像线依赖于点一样。时间与河流都是单向的流动,慨叹又有几何?除非人是不死的,时间是永恒的,或者就去佛教的西方净土、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的天国、道教中玉皇大帝的琼楼玉宇、希腊诸神的世界等。但岂不知,宗教也都是人创造的。宗教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或者虚幻的世界,其实揭示了人的一种希望和追求:超越短暂的人生,获得永恒的生活。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中国飞人刘翔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当人们欢呼雀跃之时,我突然在想:"12秒88",原来时间都可以精确到如此程度;钟表为谁设计呢?为你,为他,为我,让我们的每一瞬间都能够刻上时间的印记……记得海德格尔把人进行自我设计的这种时间表称为时间性(temporality)[01],在他看来,生命在这里只是一个数字。数字的大小可以表明生命时间的长短,而生命的意义似乎与此并不成正比,尽管不无关系。于是,我想起了康德的那句明言,"最崇高和最令人敬畏的东西,乃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闪光的道德法则。"这与中国古人"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三不朽"的说法如出一辙:修万事师表之德行,建名垂千古之功业,传流芳百世之思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时间之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了"不朽"。
    其实,"道德法则"也好,"三不朽"也罢,都没有永远漂浮在我们不可企及的天际,而是每天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于是,怎样通过有限的生命,实现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我们凝神冥思的问题,实际上它早已暗暗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生活。想到在这个熙熙攘攘、喧闹浮躁的世界打拼、奔波、应酬之余,应该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宝马香车,豪华别墅,高官厚禄,巨额存款,也许正是这些身外之物,永远不能永恒。但或许,雪泥鸿爪,拈花一笑,轻水微澜,雁鸣长空……人生中的某些东西,虽然是稍纵即逝,却具有深长、永恒的意味。
    翻开两年前博士论文的"后记",依然是心潮澎湃。而今,却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之气味;处林泉之下,须当怀廊庙之经纶"的豪情。我在想,这或许就是法学所的"正直精髓"所赐予的理性。毕竟,用李林教授的话说,"中国现在有620多所法学院校系,但只有一个国家级的兼具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功能的法学研究机构","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体制和环境中学习,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02]我颇有同感。
    法学所无愧于中国学术之殿堂。当年,隋炀帝对他的大臣杨素夸耀自己说,"朕的文采是满朝第一"。于是,隋王朝在文学史上是一张白纸。陈子昂登幽州台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针对这种文学断层而言。而在法学所,无论是先去的泰斗,还是正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法学的大师,睿智而谦和,明理而宽容。襟怀坦荡,若仙风道骨;提携后辈,胜父母情长。寻不见轻狂,尖刻,更难觅睚眦,恩怨。在法学所不大的院落里,灵动着的是天地间不可灭的生灵之间的爱。
    除去理性、自谦之外,法学所还让我增长了智慧。固然,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这也是既有理论智慧(sophia),又有实践智慧(thronesis)。理论智慧浓厚了我对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兴趣(智商),而实践智慧作为一种获得的必须深思熟虑的能力,使人考虑如何让自身培养出一种将会使环境适合的生存状态,把那些不适合我们自身的事物改变或清除,使我们生存环境的周围出现适合自身的事物(情商)。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当然,我非聪明者,但也不轻鄙学问,故惟羡人之智慧。
    我在想:如果说,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之于法学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学问之于我,可谓"万里长征"正准备迈出第一步。突然记起,南宋易安居士李清照南渡后,丧夫失家,在双溪写了一首描写自己心境的词,其中有一句曰:"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道理,若用在法学研究上,是否也值得记取?法学,也是浩瀚海洋中的一条小船,也许载负不了太多的使命。但法学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好景象,依然激励我,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或许: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真诚感谢法学所以及法学所所有的前辈、领导、老师和同仁,特别感谢那些无论以何种方式对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您们是我受益一生的朋友。

冀祥德           
2006年8月6日         
谨识于北京圆明园花园寓所   



[01] 时间性(temporality)显然不同于时间(time)。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安排、使用和感受,都来源于这种时间性。时间性就是时间的源头。有了时间性,我们才可能对时间进行测量、把握。
[02] 李林:《在200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致词》,访问时间2006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