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李林所长在2006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致词
李林
字号: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在法学系2006年博士和硕士的毕业典礼上致辞。

    此时此刻,回想起法学系培养研究生的历史:从1981年"黄埔一期"的首届毕业生到今天,我们已经有20多届同学毕业了。20多年中,有两年没有招生,而且法学系最少的时候只招收了3名硕士,而我们今天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加在一起达到了117人,其中博士40人,法学硕士、法律硕士19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58人,占今年整个研究生院毕业生总人数(592人)的六分之一强,可见法学系研究生培养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今天上午,在研究生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仪式上,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迎秋教授念到法学系毕业生名单的时候,我为我们法学系有这么多同学顺利毕业感到高兴和自豪。

    在此,我代表法学所、国际法中心,代表法学系,代表法学所和国际法中心所有的导师以及所有在职的和离退的老师和员工,向大家表示祝贺――衷心祝贺我们法学所117位博士、硕士经过三年或两年的艰苦学习,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应该说,拿到博士、硕士的毕业证、学位证,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即中国古人所说的"金榜题名时"。我并不认为同学们收到博士研究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金榜题名",因为那个时候只表明你们获得了学习的资格,而不代表你们完成了学业,这与古人讲的"金榜题名",等待"钦点"外派,或者即将赋予重任、安排某些职务,是很不相同的。研究生入学仅仅意味着开始,而古人讲的"金榜题名"则是"十年寒窗苦"的结束,与我们今天的研究生毕业、拿到了毕业证学位证的时候大致相当。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就是我们毕业研究生应当永远铭记在心的"金榜题名时",是每个同学应当载入自己人生史册的重要时刻。

    在这样一个处于人生转折点的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有几句话想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句,我们应该有"感恩之心"。

    首先,我们要感恩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没有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和提供的学习深造机会,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刚才李步云教授讲了,在过去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很多人渴望学习,但苦于没有机会。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这个时代。

    其次,我们要感恩于社科院,感恩于法学所、国际法中心,感恩于法学系,感恩于研究生院。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大学、数以百计的大学研究生院,但只有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中国现在有620多所法学院校系,但只有一个国家级的兼具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功能的法学研究机构。大家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体制和环境中学习,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没有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和国际法中心这样一种特殊的研究体制,没有被人们称为"国子监"的这样一种研究生院办学模式,没有法学系和法学所众多默默无闻为我们学习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

    第三,我们要感恩于指导和教诲过我们、以及没有指导和教授过我们的所有导师,包括在职的和离退的老师。这些导师(老师)用他们的言传和身教,用他们的智慧和思想,用他们的人格和品质,用他们的表扬甚至批评,传授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教会我们做事、做人、做学问。有些老师可能没有教过我们,但是他们为法学所和国际法中心的建设留下的无形精神财富、优良传统,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教诲着我们。因此,我们不仅要感谢我们直接的导师,而且要感谢所有的老师。

    第四,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亲人。对于亲人的感恩,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们都感同身受、认同无异的。三年时间,1095天,不算长,但是每一天的奋笔疾书和掌灯夜读,每一篇文章的出手和发表,直至今天每一个成功博士、硕士的后面,肯定有很多亲人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大量牺牲和奉献。感受亲情、感谢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铭记和回报他们。

    我在许多博士、硕士论文的后记中,看到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看到学生们对导师(老师)、同学、亲人的感谢,但在这些感谢中,几乎没有人提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时代造英雄。我们应该铭记并感恩这个时代,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时代。

    第二句,我们应该"有报国之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从法学所、国际法中心、法学系这个小院走出去,不仅仅是得到了一个硕士、博士文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时代做出贡献的资源和能力。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用报国之志来充分体现我们的价值。感恩只是做人的第一步,感恩的结果,逻辑的第二步,就是要做事,就应该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人民,回报法学所,更重要的是要回报我们的亲人。因此,我讲的"报国之志",并不仅仅指国家,而是指所有有恩于我们的主体和对象。要记住"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句话,不管今后同学们在哪个岗位,哪个部门,都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追求这个标准的结果不一定使人人都如愿,但"取乎上,得乎其中",只要大家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和奋斗了,今后你们就不会也不应该后悔。同学们要有抱负、理想和志向,要有奋斗的目标,不要以为我们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证就是大功告成,就可以躺在这个红本子上睡大觉了。如果这样认为,那既是你本人的悲哀,也是法学所、国际法中心和法学系的耻辱。我不希望我们同学当中出现"毕业之日就是奋斗终止之时"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有报国之志。

    第三句,我们应该有"勤奋之道"。

    法学所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那就是从我们老一辈专家学者那里传承下来的"勤奋精神"。以往过年的时候,我到一些老教授家里拜年,大年初一如果他们家里没有客人,常常可以看到先生们在家里阅读、写作,这是法学所"正直精髓"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许多后生晚辈都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和激励。其实,同学们完全可以从你们的导师身上看到这种勤奋努力的精神和具体行动。没有勤奋,一切成功都是空谈。所以,同学们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法学所、国际法中心、法学系的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掉,我们所有的老师寄希望于每个同学的勤奋精神不要丢掉。"勤能补拙",何况我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是愚笨之人,大家都是中国社会的精英,是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的精英。你们是精英,再加上勤奋,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所以,我们要通过勤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句,我们应该有"务实之风"。

    同学们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一定不要拒绝做小事。一个拒绝做小事的人永远做不成大事,做大事是从做小事开始的。不要因为你们现在工作的起点可能太低而愤世嫉俗,不要因为现在身边的一些所谓工作上的小事而藐视、轻视这份工作。小事积累起来才能成就大事。对做小事不屑一顾甚至拒绝做小事,是很多高学历毕业生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在我们工作起点低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一定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从逆境中奋起。在做学问方面,同学们务必拒绝和防止学术腐败。面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充满浮躁的学术届,我们一定要有秉持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力戒学术学风浮躁,力戒学术腐败。由衷地希望我们法学系毕业的同学中不要出现投机取巧、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的现象。

    在今天这个场合讲这些话显得有些太沉重了,但是,我想既然是共勉,既然要激励,讲沉重一些的话对同学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还是会有所裨益的。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法学所、国际法中心和法学系的全体老师和职工对大家的顺利毕业表示衷心的祝贺!预祝大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法学研究所      
李  林        
200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