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解读《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坚持 完善 发展
访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林
李林
字号:

2005年10月24日《法制日报》第一版
    
本网见习记者 唐俊

    
    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白皮书全文三万多字,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由来、中国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主要特征,全面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主要成就和蓬勃发展的形势。10月22日,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这份白皮书起草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林研究员,请他谈了白皮书的起草背景、意义及主要特点。
    
颇具深意的编排体例

    "这份白皮书的编排体例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这种逻辑安排本身就体现了中国特色。"就记者对这份白皮书编排体例的疑问,李林研究员这样回答。该白皮书在编排体例上是这样安排的:"前言;一、符合国情的选择;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六、城乡基层民主;七、尊重和保障人权;八、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九、政府民主;十、司法民主;结束语。"咋一看起来,这种体例安排似乎显得有些缺乏逻辑性,比如为什么第六部分"城乡基层民主"要放在第七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前面,为什么第八部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不直接放在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之后,如此等等。
    作为一国政府发布的如此重要的宣示性文件,文本编排体例的先后安排,显然不仅仅是方便行文这么简单。"这其中有一条明晰的逻辑主线。白皮书内容整体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前言和一、二属于第一部分;三、四、五、六属于第二部分;七、八、九、十属于第三部分;结束语属于第四部分。"李林研究员指出:第一部分实际上是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回顾和经验总结,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揭示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二部分则是在第一部分历史叙述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基本制度进行了阐述,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它们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形式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载体;第三部分则以有关民主政治的主体为标准,着重阐述了四种主体的民主制度形式及其主要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是人民(宪法上的公民),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民主执政"的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民主执政安排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后、政府与司法民主之前,在结构上既体现了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性本质,也表明了共产党在实现民主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和实行党内民主的示范、带头作用;而"政府民主"与"司法民主"不言而喻,阐述了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一方面它们负有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的职责,另一方面它们本身也必须依法实行民主,加强民主建设,总体而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从八个方面彰显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作为第四部分的结束语,则在坦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不足的同时,明确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准和所要遵循的原则。李林研究员认为这种体例安排做到了"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协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因此单单从体例安排而言,也是这份白皮书的一个亮点。
    
一份水到渠成的白皮书

    看到这份《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表这份白皮书?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份白皮书的出台呢?
    针对这些疑问,李林研究员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份白皮书的出台,应当将它的发表放在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他将白皮书出台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成果和产物。在李林研究员看来,促成这些成果的有四个方面的理论来源:其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国体、政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若干重大关系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依法治国、尊重保障人权、政治文明等内容的论述;其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最新的理论来源,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战略任务思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给予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三,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从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民主政治理论创新的观点、思想和看法。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理论、制度、举措,也都为白皮书的撰写提供了支撑;其四,理论界近年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理论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也是这份白皮书出台的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因此,从总体上而言,这份白皮书的出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长期理论探索,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的产物,绝非应景之作。
    李林研究员认为白皮书出台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要归结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成果。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开始了对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今天实行的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是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白皮书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得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和人民的双重选择的结论。白皮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余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十五大、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功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白皮书就民主政治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用详尽的数据和事实予以阐释说明的做法,就最好地体现了这些成果。
    "我认为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回应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解现象'。"李林研究员这样归纳白皮书出台的第三个原因。"三解现象"即,国内外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不了解";国内外人士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误解";国内外出于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目的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解"。李林研究员认为从这一点上看,白皮书的出台还是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某些西方国家过去打"人权牌",现在更多的是打"民主牌",它们提出所谓"民主和平论",对一些国家推行"颜色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行"妖魔化"、"丑化"和曲解。因此,在这个时候发表这份白皮书,应当说是非常及时的,它有利于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歪曲和诬蔑。
    总体上来看,这份白皮书的出台既有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总结,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其发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民主内涵的新意

    仔细阅读这份白皮书,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其民主内容的广泛性:它不仅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也包括党内的民主;不仅包括政府的民主,也包括司法的民主;不仅包括中央的民主,也包括地方乃至基层的民主。李林研究员指出,这也是白皮书的一大特点。
    白皮书中阐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突破了传统的仅从"国家形态"意义上界定民主的做法,对民主的概念进行了扩张,使其成为了包括广泛民主意涵的一种概念---即"人民民主"的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大、最充分的民主。"这种社会主义的民主观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人民民主是主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民主执政是另一条主线,这两者正是通过依法治国的保障来实现,这样,三者就统一在社会主义宪政的框架之下。"李林研究员接着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就决定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统一性。他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使命以及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国家民主的重要条件,决定了必须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带动人民民主和国家民主的充分实现,才能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实现"四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从"解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针对此前国内外有舆论认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滞后于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提法,李林研究员予以了驳斥。
    他指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判断,我国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协调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相适应的,人们承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就应当承认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很难设想,在一个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协调的状态下,中国的经济改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事实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滞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者可以概括为'解构主义'时期,后者则可以概括为'建构主义'时期。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就是这两个时期划分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将所有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纳入了宪法法律的范围和轨道,突显了以宪法或法律的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特征。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更加稳妥、更加符合宪政发展要求的改革方式,是执政党在政治上、法治上更加理性和成熟的体现。"
    李林研究员认为,"依法治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或改革本身的内容。因此实行法治、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就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在法治的范围内、以'变法'的方式推进改革,讲究的是先立后破、甚至是立而不破,这样才能更为积极稳妥地、有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具有很强的建构性。"李林教授解释道。
    
既是总结,也是发展

    在记者问及这份白皮书出台的意义时,李林研究员评价"这是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记者随即问及,这是否意味着白皮书的目的重在"总结",会不会存在发展性不足的问题---这份白皮书是否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是什么?
    就此问题,李林研究员总结了四点:其一,经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没有谁会为了总结而总结。"白皮书所做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成果的总结,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发展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其二,在白皮书的结束语部分的论述中,提到了评价民主政治制度的标准问题,即"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李林研究员认为,这个标准的提出本身就是发展性的反映,因为它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前景做出了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其三,这份白皮书不仅讲了成就,也讲了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做法,指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也正显示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其四,在白皮书末尾提到了五项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李林认为这五项原则指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人民民主、实行法治与保障人权统一起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更高形态---社会主义宪政。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白皮书不仅仅是对我国50多年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系统总结,同时也对未来我国民主法治发展和宪政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责任编辑 郑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