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权利时代——为纪从周著《见证权利》一书所写的序
(为纪从周著《见证权利》一书所写的序)
字号:
小
中
大
这本书收录了我的朋友纪从周在过去十余年里采访的几十件法律纠纷案件。通过阅读,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记者关于法律题材的作品的汇编,它还是一部历史,一部关于一个年轻的共和国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权利保护方面成长的历史。
我读研究生时,曾把公民权利保护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为了继续深化我对权利保护的思考和研究,1989年以后,我选择到国家版权局工作,也就是在这以后,在我感兴趣的一些版权诉讼案件中,认识了《北京晚报》记者纪从周,我习惯称呼他"老纪"。
老纪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他对普通百姓权利的关注,对中国法治的关注。一个具体案件,他不是满足于旁听一次开庭,写出一篇报道交差了事。老纪利用记者的便利,充分采访有关当事人,听取法官、律师、专家意见,旁听案件审理过程,在裁判有了结果之后,他还要跟踪裁判的执行。
例如全国妇联大楼浮雕纠纷案,他曾介绍作为被告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熙民见我,向我详细介绍案情,与我交换对案件是非曲直的看法。他对王熙民老人给予理解和同情,对此案的审理和判决由始至终都给予了客观报道。在此案终审判决生效却迟迟难以执行之时,他多次与我通话,表达出对执法状况深深的忧虑。
再例如金銮宝座版权纠纷案,老纪从案件审理开始,便凭着他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访的经验,判断出作为案件被告的工艺美术大师曾一兵纯属冤枉。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竟然被两级法院判决侵权!但是,经过当事人的不懈努力,包括律师和像老纪这样有正义感的记者的支持,此案最终得到纠正:曾一兵在"金銮宝座"案中不构成侵权;一二审诉讼费均由原告负担。
以上只是这本书中的两个"故事"。同是老艺术家的两个"被告"最终都取得了诉讼的胜利。在老纪笔下,还有更多的普通人的维权活动、个人遭遇、法治变革得到见证。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看到权利意识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看到社会正义是如何通过一件一件案件的公正审理、裁判、执行得以实现的。
记得十年前我同《光明日报》记者黄晓去采访萧乾先生时,曾询问萧先生对当时社会上频频发生的诉讼纠纷的看法。萧先生说,这是正常的。发生争议,有地方可以去讲理了,这比起"十年浩劫"没地方讲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萧先生早年从事过记者工作。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出这样一个比较和判断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十年浩劫",我们至今缺少回顾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物、事件及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应当尽早做一些弥补,例如整理出版一些回忆文章和文献资料。为了避免公民权利再遭践踏,为了更好地维护权利,推进法治,这样的工作实在必要而且紧迫。
出版老纪的这本书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几年来,公民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家的法治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在个别人身上,在个别时间,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破坏法治的现象)。老纪用他的良知,用他的笔,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它可以让今人继续咀嚼其中的养分,也可以使后人从中获得有益的线索和信息。
我读研究生时,曾把公民权利保护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为了继续深化我对权利保护的思考和研究,1989年以后,我选择到国家版权局工作,也就是在这以后,在我感兴趣的一些版权诉讼案件中,认识了《北京晚报》记者纪从周,我习惯称呼他"老纪"。
老纪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他对普通百姓权利的关注,对中国法治的关注。一个具体案件,他不是满足于旁听一次开庭,写出一篇报道交差了事。老纪利用记者的便利,充分采访有关当事人,听取法官、律师、专家意见,旁听案件审理过程,在裁判有了结果之后,他还要跟踪裁判的执行。
例如全国妇联大楼浮雕纠纷案,他曾介绍作为被告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熙民见我,向我详细介绍案情,与我交换对案件是非曲直的看法。他对王熙民老人给予理解和同情,对此案的审理和判决由始至终都给予了客观报道。在此案终审判决生效却迟迟难以执行之时,他多次与我通话,表达出对执法状况深深的忧虑。
再例如金銮宝座版权纠纷案,老纪从案件审理开始,便凭着他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访的经验,判断出作为案件被告的工艺美术大师曾一兵纯属冤枉。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竟然被两级法院判决侵权!但是,经过当事人的不懈努力,包括律师和像老纪这样有正义感的记者的支持,此案最终得到纠正:曾一兵在"金銮宝座"案中不构成侵权;一二审诉讼费均由原告负担。
以上只是这本书中的两个"故事"。同是老艺术家的两个"被告"最终都取得了诉讼的胜利。在老纪笔下,还有更多的普通人的维权活动、个人遭遇、法治变革得到见证。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看到权利意识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看到社会正义是如何通过一件一件案件的公正审理、裁判、执行得以实现的。
记得十年前我同《光明日报》记者黄晓去采访萧乾先生时,曾询问萧先生对当时社会上频频发生的诉讼纠纷的看法。萧先生说,这是正常的。发生争议,有地方可以去讲理了,这比起"十年浩劫"没地方讲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萧先生早年从事过记者工作。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出这样一个比较和判断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十年浩劫",我们至今缺少回顾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物、事件及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应当尽早做一些弥补,例如整理出版一些回忆文章和文献资料。为了避免公民权利再遭践踏,为了更好地维护权利,推进法治,这样的工作实在必要而且紧迫。
出版老纪的这本书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几年来,公民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家的法治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在个别人身上,在个别时间,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破坏法治的现象)。老纪用他的良知,用他的笔,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它可以让今人继续咀嚼其中的养分,也可以使后人从中获得有益的线索和信息。
周 林
200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