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犯罪学》译后记
字号:
小
中
大
在稍显仓促地校对完全书的最后一个字后,除了疲惫,剩下的就是不安:这本书就要以这个样子面世,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信、达、雅?
记得去年在伦敦与本书作者莫里森先生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勇敢!可见,他也对此书的翻译难度有所预料。其后听我的一位合作翻译者吴宗宪先生叫苦:此书乃我所有翻译过的书中最难的一本。始信我本人在翻译中的艰难一半在自己的英语水平,一半在此书的文本自身。
然而,莫里森先生本人却比他的行文要简单得多。去年8月,我乘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之机,前往伦敦大学拜会他。他不仅热情邀我到他的住家小住数日,还亲自驾车带我去海格特公园瞻仰马克思墓,到伦敦大学参观边沁纪念馆。
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森先生虽然任教于伦敦大学,以英国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界,但他的国籍却至今是新西兰,他仍然是新西兰的执业律师。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取得英国国籍时,他却反问我道:为什么要呢?我没有英国国籍,一样可以在这里教书,可以在这里买房子。——联想到他的“另一半”是马来西亚华人,当他想当然地以为我能听懂她的“中国话”,而我却告诉他,那好象是客家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时,我真的感受到了后现代的气息。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论述是站在西方学者的角度提出的,相信读者能批判地对待。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
刘仁文:前言,第1、2、3、4、5、9、10、11、18章;
徐雨衡:第12、13、14、15、16、17章;
吴宗宪:第6、7、8章,索引;
周振杰:中文版序言,参考书目。
全书初稿译出后,由周振杰对各部分进行了通读,并最后协助刘仁文对一些必要的地方做了修改、协调和润色。
译事不易,更何况对于我们几位年轻学人乎?恳请行家就书中的不妥甚至谬误之处批评指正。
刘仁文
2004年5月3日于北京西郊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