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书山有路精为径 学海无涯萃作舟
——《中国法学精萃》书评
邱本
字号:

如果对求知问学者做一问卷调查,问他们遇到的最大矛盾是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能用的时间太少,要看的书太多,皓首难穷其经。这其实是求知问学者的矛盾,人生短促而学海无涯。
    在求知问学的崎岖长路上,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自有道理。但难道求知问学就必须前仆后继,从头而越,无谓牺牲,不计代价吗?等到“望尽天涯路”时,已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至于无力“蓦然回首”,难以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践证明,勤劳还要功劳,苦干还得巧干,求知问学应当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但不等于说是亦步亦趋,重蹈覆辙,而必须以最短的时间跃进到知识的最前沿,以最快的速度攀上学术的最高峰,以最高的效益摄取文化的最精华。因此,前两句话应该改为“书山有路精为径,学海无涯萃作舟”。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但准确说来,知识掌握才有力量,而爆炸的知识反而妨碍人们去掌握。因此,如何使爆炸的知识内在于人,为人所知,就成了十分必要而关键的了。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必然是追求知识质量的社会,要求知识精萃、精萃、再精萃。
    曾有一位大人物,在读完《共产党宣言》以后,认为只要抓住“大机器大工业”就行了。我非常惊叹他精辟而准确的概括能力,因为只有“大机器大工业”才会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有共产主义,这也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即坚持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鸿篇巨制的《共产党宣言》尚且如此,一般的文章更不可能字字珠玑,句句绝唱,极需精萃。那些精萃知识的人,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延长了人们的生命,解放了人们的身心,人们应该铭记他们。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长期石沉大海,40年以后才引起注意。所以,他在1991年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感慨万千地说,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指望最终看到他的正确观点被接受,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心满意足了。幸亏科斯活得足够长,在81岁时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接受。科斯是幸运的,但还有很多人望眼欲穿,抱憾终生。在知识领域里,鱼龙混杂需要甄别,尘封珍宝需要扬拂,良莠不齐需要择取,埋没金子需要挖掘。学以传存,学以传名。那些知识的传播者,同样是文化使者,文化功臣。
    正当我们翘首以盼知识精萃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由全国30余位知名学者组成编委、张文显教授主编的《中国法学精萃》,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这些知名学者的努力,正是上述思想的具体贯彻,身体力行,他们从事了一件大事,正如《丛书》总主编序言所说:“法治是治国安邦的大政国是,是全球大势和时代主题,也是人类智慧聚集之所在。在步入法治社会的当代中国,法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每年发表的法学作品数以万计。法律是时代精神精华的确认,法治是时代精神精华的贯彻,法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写照。法学必须是精华,只有精华才配称为法学,只有法学经典著作才是供人解读的真正的法学文本。人们希望快捷地找到其中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堪称经典的作品。编选《中国法学精萃》的目的即是出于此种考虑。”所言极是。
    《中国法学精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法学的整个面貌,一叶知秋,以一当百;是一个窗口,瞭望法学的高远角度,旨高意远,“一览众山小”;是一个聚宝盆,把散落的法学珍宝聚集起来,汇成法学的宝库,思想的渊源;是一双慧眼,把法学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求知问学的心路历程,豁然开朗。那些精萃法学者,是大海捞针,遍尝百草,为人作嫁,利学利人,功德无量。
    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丰盛的精神快餐,我们在品尝以后,应致以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