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国外英文文献中“信访”等词语用法评析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 李秋学
字号:

考察国外文献中有关“信访”或“上访”等词语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信访工作和信访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从语义角度比较分析和把握“信访”及“信访权利”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促进国内信访理论研究的深入展开。
    
    
    一、英文文献中有关“信访”或“上访”等词语的用法考察
    
    1.有人将信访理解为请愿
    
    Martin Stein在1998年研究三峡开发移民问题提到有关补偿与求助时,将移民的上访(shangfang)等同于“请愿运动”(movement of petitioners)。他说,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等水库的兴建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繁荣,“也产生了持久的请愿者运动(上访)”。 ①
    对于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上的一条新闻——中办国办信访局负责人接待部分……上访人员谈话要点,Leiden大学汉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文献与研究中心(the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inological Institute, Leiden University)所提供的文本中将中办国办信访局理解翻译为请愿机构(the petition offices),将上访人员理解翻译为请愿者(petitioners)。
    
    Calum Macleod 在2001 年7月12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old down the river 的文章,描述三峡移民为了移民安置费用与地方政府产生争议,其中把移民上访理解为请愿,他说:“这一上访(请愿途径)是一种合法的申诉渠道”②
    
    在2000年《中国人权》杂志春季卷中,也有人将中国民众的上访理解为请愿权,其说法是:为了补偿冤屈而向当局行使请愿的权利(上访),与此同时,此文还使用了“申诉机制”(complaints mechanisms)、“中国的申诉程序”(China's complaints procedures)和“中国的请愿制度”(China's petitioning system)等概念。③
    
    2.有人将信访制度理解为西方的督察员制度或申诉专员制度
    
    世界银行曾将中国的信访制度等同于督察员制度或申诉专员制度。④
    2003年1月,Wenfang Tang 在其研究1987与1999年中国城市诉冤声的文章(Voicing Grievances under Bureaucratic Market Corporatism: Urban China in 1987 and 1999)中,也将上访等同于西方的督察员制度(ombudsman system)。他说:“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信或走访政府机构,和官方任命的督察员们交谈,发表他们的意见,表达他们的不满(上访)”,……“有专门的督察员办公机构接待来信者和来访者。”此处的督察员应该被翻译为信访官员才可能是符合作者本意的。但由于在英文中没有与“信访”一词相对应的专门词语,于是作者可能就套用了西方特有的词语。
    
    3.有人还把上访与“请求”(appeal)、“抱怨”(grievance)、“抗议”(protest)、“申诉”(complaint)等放在一起使用
    研究中国上访问题的专家Kevin O'Brien和 Lianjiang Li,在1995年《中国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农村的投诉政治》(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ual China”,The China Qarterly,1995),由于他们主要研究村民告状问题,因此其中使用“申诉”(complaints )一词最多,同时也视情况不同分别使用了“请求”(appeal)、“抱怨”(grievance)、“抗议”(protest)、“抵抗”(resistance)、“请愿”(petition)等,特别是他们在这篇文章中直接使用了(集体)“上访”“上访告状”的汉语拼音(collective shangfang 、collective shangfang gaozhuang)不下10次之多。
     Kelly Haggart,《三峡探索》杂志的英文编辑,和 Yang Chongqing,中国的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2003年4月16日《中国权利论坛》(China Rights Forum)中发表了一篇题目为 《压抑的水库:之二》(Reservoirs of repression: Part Two )的文章,其中用“申诉”(complaining)表示“告状”(gaozhuang),用“请求上级帮助”(appealing higher authorities help) 表达“上访”(shangfang)的意思。.
    
    Maria EDIN,瑞典乌普沙拉(Uppsala)大学政治学系亚太高级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后人员,在其2003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参照Kevin O'Brien和 Lianjiang Li的用法使用了“申诉”(complaint)和“请求”(appeal)等词语。⑤ 她在另一篇文章《地方干部的责任》(Accountability of Local Cadres)中将“信访局”理解为处理民众“申诉”(complaints)的专门机构,将“上访告状”理解为地方共同体成员向上级提交申诉信的行为,其原文是:“submit letters of complaints to higher levels(shangfang gaozhuang) ”, “越级上访”被理解为“向上级请求”(to appeal to higher levels)。她也在多处使用了“请愿”(petition)一词,认为地方共同体成员还可以通过请愿向地方官员施加影响,并认为在中国向上级“请愿”(petitioning )和“请求”(appealing )有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公民的一种宪法权利。⑥
    4.Burns曾将上访告状称之为“接触”和“写信”(“contacting” and “writing”)⑦
    
    5.有人将“信访”一词直译为“信与访”(letters and visits)
    Chan和Yvonne Yee Foon在1989年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纠正冤屈的一条途径——信访制度》,其中使用letters and visits system来表达“信访制度”。⑧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Ethan Michelson在2002年6月25日成稿的《北京的法律管多少用?》里,也用the Office of Letters and Visits 来表达“信访办公室”(Xinfang Bangongshi)一词。
    
    哥伦比亚大学Thomas P. Benstein在2003年与人合著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对“信访”一词也使用了此一英文用法,如他们在此书的引证杂志、报纸及缩写目录单中将《河北信访》杂志翻译为Hebei Letters and Visits;将《人民信访》翻译为Letters and Visits from the People。本书英文版第177页的大标题就包括letters and visits这一表达法。⑨
    1999年5月8-9日,美国众学者聚集加利福尼亚大学研讨当代中国国家合法性战略问题,来自斯坦福大学Hoover研究所的访问学者Lu Xiaobo在谈到中国信访制度时使用了 "letters and visits" (xinfang) system这一用法。中办国办信访局被译作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tate Council Letters and Visits Bureau。
    
    6.有人用“写信”来表达“信访”概念
    
    比如南朝鲜的汉城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学者Jae Ho CHUNG在其一篇文章中就用英文中的“写信”表达“信访”。⑩
    
    华盛顿大学的Donald Clarke, Susan Whiting 和马里兰大学的Peter Murrell于2002年11月11日合写了一个作品《中国经济中的法律价值评估》(Assessing the Value of Law in China’s Economy),其中用“写信”(writing letters)表达“信访告状”(xinfang gaozhaung )。
    
    7.中国公共管理学会的郭济、Rutgers大学的Mengzhong Zhang在谈论中国公共管理学会(CPAS)下属的一个有关信访的分支机构时将“信访”翻译为correspondence and complaint(xinfang) 。⑾
    
    8.有人在介绍中国地方档案(Chinese Local Archives)时将“信访”一词作了如下两种翻译:一种用法是letters and complaints,另一种用法是用the Correspondence Office 表示“信访办”。⑿
    
    二、简要评析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在谈及和使用中国“信访”一词时,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很不一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语词翻译规范。这样,就易于造成理解上和交流上的混乱。虽然要形成一个共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通过考察“信访”一词的英文翻译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访的内涵与特点。
    
    将“信访”翻译为writing letters (写信)显然有片面性。信访除了写信形式外,还包括走访。将“信访”翻译为correspondence and complaint(xinfang) 在表达信访涵义方面则有所改善。
    
    将“信访”翻译为complaint(申诉)具有部分表达力,即可以表达向上级告状含义。但信访或上访除了抱怨或申诉(complaint)外,还包括建议、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等。这是“申诉”(complaint)、“抱怨”(grievance)、“抗议”(protest)等词语所不能完全包含得了的内容。同样道理,将信访制度简单理解为西方的申诉专员或督察员制度也有不妥,虽然信访制度与西方的申诉专员或督察员制度有很多类似性。⒀
    
     “请愿”(petition)一词则比“申诉”(complaint)一词范围更为宽泛一点,更接近信访内涵。比如欧盟请愿委员会既受理个人的申诉(complaint),又受理请愿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还受理请求议会就公共利益问题表明立场的请愿。但是,“请愿”一词也不一定能涵盖信访的全部内容。如前所述,信访可以包括公民或法人等对有关信息的询问、反映情况、表达自己的某种看法,甚至包括致敬信等。而请愿委员会则不是这样,比如在欧盟,一般不受理仅仅为了获得信息(Information) 的请愿。请愿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而信访活动则经常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请愿以来信为主,来访很少,大规模群体性来访更少,有的国家的请愿机构甚至不接受来访,而中国信访则是来信来访兼收并重。从语义角度看,请愿和申诉一样,侧重于表意即表达行为之内容,都不直接反映信访最鲜明的形式特点。
    
    有人交替或同时使用“申诉”和“请愿”来表达“信访”一词,或者把信访制度等同于督察员制度(申诉专员制度)或请愿制度。这一方面是因为请愿可以包括申诉,有的申诉又可以转化为请愿;请愿制度和申诉制度是互补的,它们都对公民、法人或居民的某些需求做出反应,在制度框架内为公民、法人和居民提供司法外的救助,尽可能提供广泛、简便和有效的制度服务,在公民权利保护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申诉专员与请愿委员会在组织与工作关系上也有接近点(比如,在欧盟,他们都由议会产生,他们的财政开支都纳入议会预算。议会通过请愿委员会审查议会督察员的年度报告和特别报告;工作上有交流与合作关系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有些国家,如在德国、希腊和卢森堡,国家层次上的请愿委员会具有类似其他国家申诉专员的功能。但是,督察员制度与请愿制度毕竟有所不同。这也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监督性质与特点、监督范围与权限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议会督察员掌控的范围一般要狭窄于请愿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比如,在欧洲,欧盟议会督察员主要针对欧共体机构在直接执行公共管理职能活动中被指控的不当行政行为(maladministration)而展开活动,并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督察员的活动一般主要是受理和调查人们的申诉(complaint)。议会请愿委员会则执行一般政治任务,承担了广泛责任。它受理欧盟活动范围内的请愿。督察员制度带有行政监督特点,议会请愿委员会的监督则带有政治性特点。他们在工作程序上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两者在机构设置上也有差异性表现。在有些国家或地区,议会督察员与议会请愿委员会并存,如葡萄牙、奥地利和欧盟等;有些国家表现了他们对议会督察员制度的优先选择,如瑞典、丹麦、西班牙和英国等。有些国家则表现了对请愿委员会制度的优先选择,如德国和卢森堡等。在有的国家,国家层级设有督察员制度,但地区议会设有请愿委员会,如英国的苏格兰请愿委员会等。在有的国家,国家层级选择了请愿委员会,但该国有的地区层级也设立了督察员制度,如德国的4个lander就设立了督察员。从议会督察员制度与请愿制度的差异性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似乎不能把信访制度既等同于督察员制度,又等同于请愿制度,也不能把信访制度交替翻译为督察员制度或请愿制度。
    
    “信访”一词的直译为“信与访”(letters and visits) ,虽然有望文生“译”之嫌,但也清楚地表达了信访的行为方式特点,又比“信访”和“上访”的汉语拼音译法易于被国外人认知,有利于信访领域更普遍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尽管这种翻译和用法本身并不能直接体现信访概念的内涵,但它却可以避免其他翻译用法造成的信访概念内涵的流失,属于一种显而易见的尚能被人接受的用法。
    
    由于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英文词语,由于找不到一个公认的合适的译法,由于“信访”或“上访”词语的特殊性,有人干脆直接将“信访”或“上访”采用汉语拼音译法。使用其他译法都难以涵盖“信访”一词的全部内涵和形式特点,汉语拼音译法又成为一种独特的无可奈何的选择。特别是信访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在对外交流方面,如果坚持使用汉语拼音法翻译“信访”一词,并随时加以适当解释,直至进入英文词典时,“信访”一词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性词汇。但在一定时期内其在国外被认知的程度可能仅仅囿于极个别专家学者。
    
    “信访”一词之所以在英文中找不到一个直接相对应的词语,首先因为“信访”一词是当代中国信访工作者的自我创造,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很鲜明的形式表达能力,其内涵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涵盖申诉、请愿、建议、批评、检举、揭发、控告、请求、反映情况、表达意见等多种行为。因此,实在难以用某一种权利行为概念完全概括其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等特点。但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是有可能形成某种共识的。
    
    -----------------------------------------------------------------------------
    注释:
    
    ① See Martin Stein,The Three Gorges: the unexamined toll of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 from Scholarly Society Project.
    
    ② 其原文为:this shangfang [method of petitioning] is a legal channel for complaint.
    
    ③④ 有关请愿一说的英文原文是:this right to petition the authorities for redress of grievances (shangfang).See Wishful Thinking: China, Resettlement Models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Big Dams,the Spring 2000 edition of China Rights Forum,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在国内,有人将ombudsman翻译为督察员制度或监察员制度(参见:罗豪才:《瑞典的督察员制度》,《国外法学》1981年2期;潘汉典译,(英)弗兰克。斯特西:《瑞典监察员制度》,《国外法学》1981年2期),这可能缘于督察员制度监督与调查的性质与功能,这一翻译名称似乎更容易为监察机构的人们所接受。还有人将之翻译为申诉专员制度(参见:承厚:《瑞典议会申诉专员制度》,《人民信访》,2003年第9期),这可能缘于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处理人们的申诉——民众一般要在穷尽其他救济手段之后才能通过申诉(complain)渠道求助于ombudsman,因此被翻译为“申诉专员”,这一翻译名称更易于被信访部门的人们所接受。本文交替使用督察员制和申诉专员(制度)。
    
    ⑤ See Maria EDIN, Remaking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The 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1(Mar.2003):1-15).
    
    ⑥ 其实,中国现行宪法既没有明确规定信访权,也没有规定请愿权。
    
    ⑦See Kevin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ual China”,The China Qarterly,1995, P.767 .
    
    ⑧ Chan,Yvonne Yee Foon. 1989. The Letters And Visits System As A Means Of Redress Of Grievan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ed LL.M.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Law School. See Ethan Michelson.2002. How Much Does Law Matter In Beijing?
    
    ⑨ See Thomas P. Benstein and Xiaobo B. Lu,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irst Published 2003.
    
    ⑩ 其原文是:both ordinary people and officials of all ranks were also encouraged to write letters (xinfang) to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units, individual leaders, and media to voice their concerns and file their complaints. See Jae Ho CHUNG,Reapprais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Deng's China:Decentralization, Dilemmas of Control, and Diluted Effects of Reform.
    
    ⑾ See Ji Guo, Mengzhong zha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ety,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ume 1, Number1 . Jan/Mar 2002.
    
    ⑿ See NANYANG PREFECTURAL ARCHIVES HUAIHUA CITY ARCHIVES, Chinese Local Archives.
    
    ⒀ 参见:李秋学:《信访制度与申诉专员制度的比较》,《人民信访》,2003年第9期。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s and Usages of the Chinese Word Xinfang in English Documents

    
Li Qiuxue

   
 (Social Science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In English documents the Chinese word Xinfang is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English words , such as petition, or complaint ,or appeal , or letters and visits, and so on . Till now, there has not been any generally recognized translation,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 should know .
    
    Key words: Xinfang petition complain writing letters letters and visits
    
    
    
    作者简介:李秋学(1965——),汉族,法学博士,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讲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联系电话:022-27401152
    电子邮箱:liqiuxu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