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自媒体乱象已经成了当下社会中的一大问题,越来越多网友发现,在互联网上自媒体发布的信息让人难以分辨真假,更难以寻找到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就比如,“XX重磅揭秘!”“骗子竟然敢这么干!”“某某某爆料真相!”这类试图用超级赞词捕获眼球的文章和视频,实际上大多是虚假、夸张,甚至是毫无根据的内容。
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强化资质认证展示、规范信息来源标注、完善谣言标签功能、限制违规行为获利、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严格违规行为处置等13条措施,被网友们称为“自媒体管理13条”。此次通知针对哪些自媒体乱象见招拆招?自媒体治理难题究竟是什么?
自媒体乱象有哪些?
现如今只要您手里有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就能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一些自媒体凭借其互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目光。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人,而兼职人数超过了600万人。
然而伴随着自媒体发展,一些账号试图通过低俗内容、标题党、炒作热点、编造虚假事件等夺取流量。在流量的裹挟下,部分网民就这样无意中陷入乱象的漩涡,继而距离理性越来越远。
此次13条规定有什么亮点值得关注?
我们看到近些年,针对自媒体的治理规定出了不少,但这次13条管理规定的推出意味着对自媒体的管理更加细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说:“中央网信办这次发布的通知是对我国原有的、现有的网络生态内容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细化和落实,所以说它是一个强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落实的规范性文件。”
具体来看,此次《通知》明确提出要规范信息来源标注。“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发布时在显著位置展示。使用自行拍摄的图片、视频的,需逐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使用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的,需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引用旧闻旧事的,必须明确说明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这条规定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大家熟悉的场景。大家肯定都看到过这样的内容,当某地发生火灾时,一些自媒体就开始发布一些旧视频,对于普通网友而言,我们无从分辨哪一个是新闻,哪一个是旧闻。而随着13条落地,意味着自媒体以后发布的信息需要标注信息来源了。
此外《通知》提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这将从源头上大大减少谣言的产生。朱巍说:“你要转载相关信息、发布相关时政类新闻的时候,要标明信息源是哪,我觉得这一点是这次通知里面最重要的一块(内容),也是这些年来自媒体乱象治理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比如你到底是谁,你是不是真实身份认证的一个账号,再比如说对一些时政类新闻的你要进行标记,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引的相关新闻、相关的信息,在什么地方拍的视频,这个确实是从新闻伦理的角度你要说清楚。”
打蛇打七寸,如何用经济手段上把违规自媒体管起来?
朱巍解释,此次《通知》从自媒体利益链条上入手,加强了对自媒体的管理。
朱巍说:“大部分的自媒体它发布新闻蹭流量的最终目的是变现,怎么变现?流量可以转化成带货、可以做广告等。这次规定中把因为违规行为获利做了相关限制,一旦你有了相关的违规行为,一定有一个禁言的(要求),除了禁言之外,在禁言期限的2至3倍时间里面是不允许你进行相关的盈利(行为)的,这个是用生态的方式来加强自媒体管理。”
同时对于自媒体生态中的粉丝,《通知》也进行了相应的管理。支振锋说,这正体现了打蛇打七寸,有关部门的管理要求瞄准的正是部分违规自媒体一门心思借着流量变现获利的歪心眼儿。
支振锋说:“(违规账号)被禁言期间不得新增粉丝,如果自媒体账号的违规情节比较严重,可能会把全部粉丝都清空。所以这就我们刚才提到的,从经济利益这个方面对自媒体进行治理。通过自媒体管理13条对法律法规那种颗粒度比较大的规定进一步细化、落实,对自媒体账号的乱象治理,应该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此外,支振锋也表示,面对海量的自媒体信息,相关管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要探索利用技术等多重手段不断完善平台审核机制。
支振锋说:“问题在于我们知道每天自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可能是以亿为单位的,里边会有大量的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的相关信息,虽然我们要求他要规范信息来源标注,这个核实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怎么去落实?我想对平台来讲、对监管部门来讲都是很大的压力。可能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还需要整个监管机制,包括自媒体平台、网络平台内部的审核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来源:中国之声,202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