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的工作”讲座
字号:

 

2023年3月28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国际经验和中国视角”创新项目组承办,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协办的“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的工作”讲座在国际法研究所举行。讲座由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担任主讲,国际法所孙世彦研究员、郝鲁怡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来自两所的科研人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等6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国际法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戴瑞君研究员主持。

 

 

戴瑞君研究员在讲座开讲前介绍,禁止酷刑委员会是负责监督各个缔约国履行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的条约机构,由10名专家组成。柳华文副所长是委员会现任委员,期待他为大家带来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的一手和一线信息。

 

 

柳华文研究员说,当下的人权研究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下开展的。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是大家关注的重要内容,联合国人权机制特别是核心人权条约及其条约机构的理论与实践值得重视。

 

 

柳华文研究员从反酷刑与国际法谈起,着重介绍了反酷刑的国际法渊源及反酷刑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意涵,分析了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的框架特点。他还结合自己当选和履职的经历,介绍了禁止酷刑委员会的组成情况、选举情况、委员的履职要求和工作原则,全面介绍了禁止酷刑委员会的职能,包括国家报告程序、个人申诉程序、调查程序等在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情况、特点和趋势,现代技术运用与公约的实施等内容。他指出,“人权主流化”趋势在国际社会和各联合国会员国都有突出体现,“国际人权法作为一整体”的观念也有深刻影响。联合国反酷刑机制正在不断加强,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日趋活跃。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的工作,有效推动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和全球人权治理,在反酷刑领域有着诸多贡献。鲜活的实例和案例,一手的数字、图片、故事和花絮,让大家了解到《禁止酷刑公约》的生动实践,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的现状、运作特点和发展趋势。

孙世彦研究员指出,禁止酷刑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国际社会将禁止酷刑作为一项单独的公约进行规制,禁止酷刑规则在若干人权公约中的顺序仅次于生命权,禁止酷刑解决的是侵犯个人、而非侵犯集体的行为。他还提到人权保护水平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无关,即使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有酷刑问题。他呼吁更多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争取在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中的工作机会,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郝鲁怡副研究员指出,禁止酷刑委员会既是国际社会打击有罪不罚的使命担当者,同时也是何为酷刑、何为有罪的“面纱”的揭开者。委员会顾及各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和历史传统,通过个案裁决、发布结论性意见和一般性意见等方式,为不断澄清《禁止酷刑公约》中的诸多概念,厘清公约的适用标准作出贡献。同时,在国际社会打击有罪不罚和禁止酷刑过程中,国家的认同和参与以及与委员会开展合作与积极对话至关重要。

 

 

刘仁文研究员在讨论中指出,关于禁止酷刑的规范性标准存在应然和实然的区分,在实践中不能混淆。禁止酷刑的适用标准,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判断。他指出,条约机构中不同委员的工作差异恰恰体现了法学研究中的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两种派别的不同特点,不同背景的委员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委员会的结论值得我们关注。他结合自身在国际刑事法院工作的经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中。

 

 

本次讲座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气氛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