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2022年度创新论坛之“国际劳工标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成功举行
字号:

10月25日,法学所、国际法所“创新论坛”第四讲在法学所举行,国际法所李西霞副研究员以“国际劳工标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为题作了演讲,两所科研人员约30人参加交流讨论。

2022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创新论坛”第四讲在法学研究所举行。国际法研究所李西霞副研究员以“国际劳工标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为题作了演讲,两所科研人员约30人参加交流讨论。

 

 

论坛由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戴瑞君研究员主持。她对参加论坛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此次论坛选题的重要性。

 

 

 

演讲中,李西霞副研究员首先介绍国际劳工标准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国际劳工标准的现实相关性。她指出,无论是国际机制、区域机制抑或是我国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正式申请加入CPTPP、新近批准两项强迫劳工公约,均关涉国际劳工标准。其二,国际劳工标准与人权的主要联系与区别。她指出,二者在制定主体、生效程序、监督程序等方面有明显不同,而劳工公约与人权公约的相关条款为解决不同条约制度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依据。其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劳动法的关系。她指出,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动法的主要渊源。同时,国际劳动法应被视为与国内劳动法相对独立的法律分支。

其次,李西霞副研究员着重分析了基本劳工标准的确立及其意义。其一,基本劳工标准是在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的。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确立了四项基本劳工标准。202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关于增加第五项基本劳工标准(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决定。由此,基本劳工标准增加为五类,基本劳工公约数量增加为10项。其二,确立基本劳工标准的重要意义:一是使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重点从诸多国际劳工公约转向聚焦基本劳工公约,以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层面社会政策制定;二是将国际劳工组织资源放在新的重点上;三是基本劳工标准的实施得到极大加强,不仅所有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有义务尊重、促进和实现基本劳工标准,而且其他国际机制或国际框架也将其纳入,劳动治理已延伸到全球不同层面。

最后,李西霞副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自贸协定劳工标准的一个最新发展动向,即《美墨加协定》率先在“汽车原产地规则”中引入“劳动价值含量”条款,标志着其关注点从全球产业链转向区域产业链、本地生产、本地就业和工资增长。该协定通过原产地规则加强劳工标准的实施,是一项突破性发展,表明劳工标准问题已与自贸协定的其他议题建立起联系。

演讲之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评议和讨论。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研究员指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非常重要,关涉我国如何对接CPTPP劳工标准,也关涉我国实施两个强迫劳工公约。此外,他认为WTO对于劳工议题态度有所转变。如何解决劳工标准背后的中西方理念差异、法理差异,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国际公法研究室主任蒋小红研究员以欧盟《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草案》为例,说明当前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她指出该指令草案的三个特征:从“软法”到“硬法”的转变;纳入私人实施机制;通过单边立法规范域外供应链,增强劳工标准的可执行力。她认为这种单边立法模式值得关注和研究。

 

 

国际人权法研究室孙世彦研究员指出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应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实践层面,我国对国际劳工标准应持开放态度。二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更应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三是人权公约与劳工公约存在紧密的关联,但两者之间是部分重合关系抑或是其他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国际人权法研究室钟瑞华副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演讲的学术视野。她指出,此次演讲由点及面、从理论到实践,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动向作了全面介绍,并对我国如何应对提出富有价值的思考,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法学研究所王天玉副研究员就国内劳动法如何与国际劳动法有效衔接、国际劳工标准如何在国内适用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内法与国际法主要存在两点差异:一是概念使用的差异;二是对劳动法义务属性的理解差异。他提出,要加强对话,促进国内劳动法和国际劳动法的衔接。

 

 

戴瑞君研究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对主讲人、与谈人和各位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供稿,袁飞扬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