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2022年度创新论坛之“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重要节点与进程”举行
字号:

8月30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所2022年度创新论坛首场报告举行,法学所法制史研究室高旭晨副研究员以“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重要节点与进程”为题作学术报告。

 

2022年8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2022年“创新论坛”第一讲在法学研究所举行。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高旭晨以“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重要节点与进程”为题作了演讲,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及两所科研人员共30余人进行了交流讨论。论坛由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张生研究员主持。

 

 

 

张生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学者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表示,中国古代法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历史、长时段的研究视角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本次论坛即围绕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重要节点,邀请高旭晨作为主讲人分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高旭晨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以“节点”方式对中国古代法律史进行研究的缘由和意义。他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各个时段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正是在一些关键时期,出现了关键人物,经历了关键事件,才最终形成了决定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性质的总体趋势。由此出发,他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划分为七个关键性节点及相应的历史时期:其一,皋陶作士;其二,周公制礼;其三,李悝作《法经》;其四,秦王朝的建立;其五,汉代的春秋决狱;其六,《唐律疏议》的问世;其七,清廷发布改革法制诏书。在依次简要介绍之后,他重点对头尾两个节点进行了阐述。关于前者,他指出,皋陶是有史记载最早的掌管法律的官员,“皋陶作士”是中国古代法律之开端,他也由此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创始人。随着历史发展,皋陶逐渐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一种符号化形象,其不仅反映了古代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更为历代学者探讨法律问题提供了素材。关于后者,他提出,相较于晚清法制变革的执行者沈家本等人,张之洞才是本次变革的发起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作为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于法制变革,曾给予纲领性、规划性和具体性三个层次的指引,其中,著名的《江楚会奏三折》堪称晚清变法的总章程,故今人在研究晚清变法时,应对张之洞的思想主张予以更多关注。最后,他总结认为,以法律之进化发展为标准,对中国法律发展史进行学术上的分期,既可以明了法律在中国历史上之作用,也可以使法律发展的历史意义更为鲜明。

演讲之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评议和讨论。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孙家红副研究员高度肯定了演讲的学术视野和格局。他认为,在法律史研究日趋碎片化的今天,从古代法律自身脉络出发进行贯通性思考的尝试十分必要。法制史研究室高汉成研究员指出,法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已经表明,对近代法制变革的研究,离不开对历史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本次演讲体现了高旭晨副研究员“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意图,值得肯定。

陈国平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将演讲主题中的历史节点与进程概括为“点”与“线”的关系,并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就历史研究而言,西方学者更倾向于从“线”的角度进行,但这容易将历史简单化,甚至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只有把点和线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看到历史的真实,得出更加可靠的认识;就学科建设而言,不论是法律史学中的各个朝代或时期,还是部门法学中不同国别和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点与线的关系,只有把点与线相结合,才能推动法学学科的健康发展。陈国平最后指出,高旭晨在退休这一人生重要节点上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值得庆贺,希望他的新作能够发光发亮,并与本次论坛一起,成为他生活和学术的新起点,迎来人生美好的新阶段。

 

 

(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