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中国仲裁改革的路径:法律与市场的思考”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字号:

2018年10月26日,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顾维遐副教授在法学研究所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仲裁改革的路径:法律与市场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廖凡研究员主持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宋连斌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赵健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赵磊副研究员担任评论人。

顾维遐副教授基于亚太仲裁改革和亚太仲裁市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特色仲裁市场的发展、特点展开讨论。她首先指出,影响亚太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活动活跃程度的有是否为《纽约公约》成员国、立法发达程度、外商投资GDP比重、商业环境、富裕程度、法治指数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仲裁市场的活跃程度与经济发展和商业环境成正相关、法治指数则对仲裁市场的影响不大的结论。接着,她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市场发达程度进行比较,认为印度尼西亚的仲裁市场发展最差,新加坡与香港地区发展最好,其中《纽约公约》的成员国、有支持仲裁的法院以及推动其发展的仲裁群体是相对成功的仲裁市场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对于中国的仲裁市场,顾维遐副教授介绍了其从发轫、滥觞到兴盛的发展轨迹,同时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仲裁委员会因其仲裁员资质高、具有专门的培训及完善的激励机制而逐渐从专业化向精英化发展。她阐明中国仲裁的改革呈现了一种中国特色仲裁市场从形成到发展、仲裁市场内部自发推动仲裁前进的独特路径,形成了相对落后的《仲裁法》不影响个别先进仲裁机构发展、实务探索走在理论规范前面的微妙发展生态。最后,顾维遐副教授指出,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仲裁市场的发展,仲裁市场也能反思经济模式与格局。她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使中国能从中受益。

在点评环节,宋连斌教授对这种实证的比较研究方法表示赞同,认为研究成果符合实际,并提出可将澳门地区纳入研究范围。赵健副院长指出,中国的仲裁改革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赵磊副研究员强调仲裁是商事纠纷的解决机制,能够体现民商法精神,并鼓励参加讲座的同学们开阔视野,裨益各自专业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