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创新论坛第五讲“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应用场景与监管逻辑”成功举行
字号:

2018年9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创新论坛”第五讲在法学所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法学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略与实施路径”创新项目组执行研究员赵磊就“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应用场景与监管逻辑”问题发表演讲,执行研究员邹海林担任点评人,项目组首席研究员陈洁担任论坛主持人。

在演讲中,赵磊副研究员围绕“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与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的特点与价值及区块链的应用、运行与技术标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他首先指出,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一个节点上都有完整的拷贝,所有的信息都带有时间戳,是可追溯的。谈及区块链,当从最有特色的比特币入手,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从比特币运行机制中抽象出来并加以推广的。接着,他介绍了比特币的原始取得方式及其可视的产生结果,并提出区块链的本质是基于数学算法的信任机器,具有分布式的、自治的、按照合约执行的、可追溯的等主要特点。他指出,区块链的灵魂在于共识机制,其最大价值为去中心化。去中心化能够产生技术信任,也天然排斥监管。区块链技术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但同时区块链的技术弊端恰恰是“去中心化”与“安全”及“高效”二者形成的不可能三角,达成共识机制的前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赵磊副研究员认为,区块链是一种信息技术,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信息确认工具,其应用场景也必须可以信息化、数字化。由此,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只能在虚拟空间中应用;另一方面,无论何种应用都必须有真正的区块链“时间戳”。演讲最后,赵磊副研究员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已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取代以往的登记、结算和清算系统为例,强调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以及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的重要性,阐明了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演讲后,邹海林研究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点评。他强调要谨慎看待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其本身没有对错可言,但当此技术具体应用到生活中时,则要考虑更多的问题。陈洁研究员则强调了从法律思维思考技术的重要性。她认为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对我国法律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法律如何监管,其价值在何处则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两所科研人员、研究生院法学系学生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创新项目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