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柳华文研究员介绍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法学在中国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国际法学开始走向繁荣的现状。以此为背景,他讲到《国际法研究》双月刊的创办经过以及编辑队伍情况、办刊宗旨、规章制度、审稿流程等问题。柳华文研究员指出,《国际法研究》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顺利出版发行,是所有同事克服困难、付出牺牲、群策群力的结果,离不开所内外国际法同仁和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柳华文研究员简单介绍了《国际法研究》编辑部所试行的规章制度,包括约稿规范、审稿及退稿程序规范、匿名审稿及专家审稿制度、审读校对规范、发稿规范。目前,《国际法研究》采用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有关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刊物初创,为了更好地把关并形成统一的审稿流程和标准,编辑部目前还采用了集体审稿的工作方式。
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法研究》的影响,项目组主办了《国际法研究》期刊座谈会、承办了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环球法律评论》与《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期刊发展与规范化建设研讨会",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兄弟法学期刊学习。
最后,柳华文研究员指出,近半年多以来,欧美和东南亚的媒体不断鼓吹对中国的"法律战",不断造势,讲什么"中国不遵守国际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国际法研究成果出版和推介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彰显。在此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我们《国际法研究》创新工程课题组和编辑部自当与两所所有同事以及整个国际法学界同仁一道,齐心协力,办好《国际法研究》。
曲相霏副研究员以关于防空识别区研究的稿件为例,提出了国际法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以及《国际法研究》的审稿标准问题。她提请大家讨论的问题包括,在对防空识别区的研究中,对各国防空识别区规则的比较研究、对在公海上划设防空识别区的法理依据的研究、对形成关于防空识别区的统一国际法规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研究,都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怎样的关于防空识别区的研究成果是理想的《国际法研究》作品。
李庆明副研究员认为,目前应该把国际社会以及各个国家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介绍清楚,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这与中国观念、中国立场、中国问题、中国视角并不矛盾。一切能把一个问题、现象、事件、理论、制度、案例解说清楚的论文、案例评析、书评等各种形式的稿件,均在欢迎之列。
作为第一本原创性的中文国际法期刊,《国际法研究》希望能成为国际法学界的资料库。因此,编辑部在评审论文时,希望作者能有文献综述,使得论文具有历史感。相应地,引言部分中对文献综述做得好的论文,尤为编辑部欢迎。同时,编辑部也欢迎学说史的研究。
年轻学者、学生是国际法学的未来。《国际法研究》不但要刊发成名成家的教授们的大作,也要刊发年轻学者以及博士生、硕士生的佳作。
演讲后,主持人赵建文研究员、邓子滨研究员、刘敬东研究员、刘洪岩研究员、王翰灵研究员、黄金荣副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对演讲内容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就《国际法研究》栏目的设计、审稿标准、学术研究与国家立场的关系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