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台湾地区戒严时期言论自由的规制问题”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字号:

2010年11月5日9时至12时,主题为"台湾地区戒严时期言论自由的规制问题"专题讲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教学基地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传媒与信息法研究室主任陈欣新研究员主讲,所长助理兼法学系常务副主任冀祥德教授担任主持人,传媒法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陈根发教授担任评论人,2009级、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首先,陈欣新研究员给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台湾当局限制言论自由的具体情况。随后,陈老师详细地谈到了台湾戒严时期限制表达自由的法律依据、言论自由受限程度以及限制言论自由的各种具体做法等制度方面的问题。他认为戒严时期的历史背景与表达自由的规制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谈及台湾当局在限制言论自由的各种具体做法时,陈老师讲述了戒严时期台湾地区报纸、书籍等行业的出版受限状况,以及台湾当局以"限刊、限版、限量"的三限原则规制台湾地区言论自由的做法。

接下来,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台湾戒严时期言论监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重点论述了台当局"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在戒严时期的言论监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他从历史分析的角度,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台湾当局对岛内岛外出版发行的书刊、报纸在查禁内容方面的变化,使同学们对整个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历史过程有了明确的了解。陈老师详细分析了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台湾当局限制言论自由的"美丽岛"事件,并重点论述了新闻和出版媒体在"美丽岛"案件审判中的作用。他认为,虽然从言论解禁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但言论限制对台湾的影响仍然极为深远且耐人寻味。最后,陈老师鼓励同学们研究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历史,以对中国大陆未来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规制等法律制度的实践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评议阶段,陈根发教授从研究台湾戒严时期言论表达自由的研究意义、传媒法研究的价值和前景等方面对本次专题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陈老师用"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案件、一段感想"来展示本次讲座的研究方法,并强调同学们应当注重学习掌握这种研究路径。与此同时,他认为传媒法有着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光明的前途,值得广大青年学生为之奋斗。

互动阶段,同学们就网络言论自由及中国言论自由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陈欣新老师进行了探讨。陈老师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传媒法相关理论知识作了详细解答。

最后,冀祥德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针对讲座的内容和同学们提出的"媒体审判"问题,冀教授指出,应当正确认识与把握言论自由--媒体--司法的关系。在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媒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影响司法?媒体对司法产生了怎样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媒体与司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冀教授对此做出了分析:现实中媒体往往以"民愤"的名义影响司法,因为在中国,似乎只要冠之以"人民",就拥有了不可置疑的正当性,但是,应当辨别"民愤"的真伪;媒体对司法产生的效应,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需要进行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对待;司法既要与媒体保持距离,也要与媒体保持联系,媒体对司法公开性负有一定责任。冀教授指出本场讲座给研究生同学提供了学习、研究问题的一种历史与现实方法,他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一是台湾地区的法治发展历程对我们司法改革的经验借鉴与教训汲取;二是中国应当走怎样的民主与法治之路?

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台湾地区戒严时期言论自由规制的历史进程的了解,深化了同学们对于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等法律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同学们对我国言论自由命题的宏观把握,更深刻地认识到言论自由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法硕网记者 王 琰 边小娟 报道

       张子才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