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宪法日特刊』第三个“国家宪法日”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字号:

——12·4国家宪法日——

2016年12月4日,全国人民迎来了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主题为“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是以纪念一个国家第一部宪法或者现行宪法正式生效为主题的法定节日。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在于纪念宪法的诞生,弘扬宪法传统,树立宪法权威,培养社会公众崇尚宪法、服从宪法和遵守宪法的意识。国家宪法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一个国家宣传民主法治精神的全民盛典。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规定,“七五”普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因此,利用“12·4国家宪法日”集中搞好宪法宣传活动是“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七五”普法规划相比过去30年六个五年普法规划所具有的亮点和特色。

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于12月4日联合举办纪念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各项宣传宪法活动,旨在通过普法主管部门与科研单位、普法机构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活动的效果。本次国家宪法日活动以“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为主题,共包含五项主要活动,分别为“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宪法咖啡屋‘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新书发布会”、“‘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维护党章宪法权威’”国家宪法日主题报告会”。

——宪法咖啡屋“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

12.4国家宪法日当天,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在北京东城区沙滩八角楼咖啡屋联合举办2016年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杜石平,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北京市司法局法宣处范红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北京宪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树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宪法学会副主席莫纪宏,以及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立法学研究会年会代表,法学所科研实践基地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兄弟院校的学子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采用“宪法+咖啡”的方式,邀请人们免费品尝咖啡,向行人发放宪法读本以及各种崇尚法治、维护公民权利的普法读物,使人们在品尝香浓咖啡的同时更多了解宪法,走近宪法,学习宪法,拥护宪法并且深刻感受宪法的温度与魅力。这种极具创新性、休闲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得到了社会多方的肯定、关注与借鉴效仿。另外,本次活动举办地八角楼咖啡屋位于故宫附近,有大量的外国游客途经,在此举办“国家宪法日”活动也有助于展示法治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

活动期间,咖啡屋播放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制作的《依宪治国专题教育片》,回顾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治观的基本原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确立依宪治国的历程。全片认为,习近平宪法思想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的基本规律,对形成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理论系统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的核心成果,昭示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一个宪法统率、系统推进、追求实效的新阶段。

宪法咖啡屋“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首创了一种更贴近公民生活,更易于大众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真正解决了落实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利于增强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养成良好的宪法素质。


——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新书发布会——


12月4日下午,由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新书发布会活动在京顺利举行。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司法局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苗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李灵雁,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杜石平,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超等来自北京市政府部门、北京法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约4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编审王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会会长韩大元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树忠,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云生等来兄弟院校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百余人;宁夏社科院院长张廉,青海省司法厅巡视员、青海省法治宣传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小民,河南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建中,江苏省江阴市政法委书记陶金虎,澳门爱国教育青年协会副理事长郑耀祺等地方领导和代表参加了活动。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研究员主持。

发布会第一阶段为“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国家智库报告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编审王茵致辞。王茵主任介绍了“国家智库报告”丛书与发布中心情况,她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成果的重要出版阵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新型高端智库成果重要发布平台和国家文化“走出去”生力军。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顶层设计,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抽调专门研究、策划、出版、推广等方面的人才,成立了“中社智库”,其中,国家智库报告出版包括社科院各级智库成果和其他国家级智库成果,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增强中国社科院和其他兄弟智库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出版这一形态对学术研究、智库研究的促进作用。截至目前,许多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智库专家和社科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社智库”已成为国内系统、密集、公开出版智库成果的重要机构。随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苗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共同主持了揭幕仪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副秘书长刘小妹以国家智库报告作者身份先后上台介绍了《“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省级地方立法研究报告——地方立法双重功能的实现》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莫纪宏副所长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仔细归纳总结从“一五”到“六五”历次普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我国普法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三十年来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趋势特征,提出了“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这一理念,并明确了八大特征:普法主体的“精细化”、普法对象的“全覆盖”、普法内容的“系统化”、普法手段的“现代化”、普法领导体制的“统一性”、普法运行机制的“高效性”、普法效果的“指标化”、普法工作格局的“法治化”。这对于转变普法工作方式,实现从被动型“受法”到主动型“学法”、从重视普法工作中的数量指标转而关注普法工作的质量和实效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将充分发挥每一个普法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稳定可靠的全民尊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刘小妹副秘书长将省级地方性法规分为实施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含先行性立法)两类,采取点面结合、内外兼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法和视角,既对地方立法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及其成效予以细致阐述,分析地方人大在提高立法质量方面的制度性创新与成效,同时又关注地方立法产生的外部结果,通过对5637件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大数据分析,呈现省级地方立法的总体规律和特点,并精确考察各省级地方主动制定实施国家法律细则的情况,及现行有效的253件法律被省级地方立法具体化、配套化的情况。报告对于加强省级地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会第二阶段为全国“七五”普法读本(六大系列)发布会,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联合承办。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长陈百顺致辞。陈百顺社长重点介绍了《全国“七五”普法系列丛书》的出版价值及主要内容。他指出,宪法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法律法规的立法渊源和制定依据,法律法规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规范化。深入学习宣传法律法规,营造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是依宪执政、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依法治国重要思想,深入扎实地做好“七五”普法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经过反复研究、精心准备,特组织国内从事法律教学、研究和实务的专家学者,在新一轮的五年普法规划实施期间,郑重推出“全国’七五’普法读本新书(六大系列,共325种)”,即《全国“七五”普法系列教材(以案释法版,25种)》《青少年法治教育系列教材(法治实践版,30种)》《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30种)》《“谁执法谁普法”系列丛书(以案释法版,80种)》《“七五”普法书架——以案释法系列丛书(60种)》和《“谁执法谁普法”系列宣传册(漫画故事版,100种)》,六大系列新书计划于“七五”普法期间全部推出,首批上架新书115种,以此向第三个国家宪法日献礼。上述六大系列的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新书,重点突出了四个相结合:一是普法宣传教育与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相结合;二是普法宣传教育与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相结合;三是普法宣传教育与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结合;四是普法宣传教育与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相结合。陈百顺表示,丛书投放市场后,作为编辑出版单位,还将注意收集和采纳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编辑出版工作,努力向广大读者奉献更加理想的普法宣传读物。随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苗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林以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长陈百顺共同主持了揭幕仪式。

揭幕式后,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进行了发言,他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并。明确提出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他强调,本次国家宪法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集中了理论界、政府主管机关以及普法实践部门三方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了七五普法工作的新路子,这些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领域工作方式的新创举必将大大地加强七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全面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向所有参与研究、编写工作的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李林所长认为,四中全会的召开、地方的高度重视、普法活动三十而立的基础、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的增强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媒体、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为法治建设、法治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次活动通过交流研讨,总结法治宣传教育的经验,探讨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形成法治宣传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方案,必将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局面。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维护党章宪法权威”国家宪法日主题报告会——


“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活动中的重头戏就是由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维护党章宪法权威”国家宪法日主题报告会。

报告会于12月4日下午举行,由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超主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研究员做主题演讲。

六位报告人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为指引,对建设国家宪法日、设定宪法宣誓制度、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章是根本遵循、维护党章宪法权威等宣传宪法的重要题材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讲出”宪法“精气神”,深深打动了所有与会者,为首都北京迎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献上了节日的“宪法知识大餐”。来自首都各界近150名代表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六位报告人主题发言稿全文请点击链接:

张苏军: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宪法实施工作

韩大元:加强宪法解释工作 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胡建淼: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维护宪法根本法权威

李 林: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统一

李 忠:党章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遵循

莫纪宏: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维护党章宪法权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