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卢 超:《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行政诉讼改革》
字号:

 

 

【内容简介】

在中国式行政法治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书综合法释义学、法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尤其侧重从社科法学的外部视角,将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解读,融入至我国政治-社会背景的结构变迁分析之中。本书重点围绕中国行政诉讼中的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司法建议、行政公益诉讼等具体制度装置,探讨了行政诉讼在法治中国实践中的制度功能及其改革衍化进程。

 

【作者简介】

 

卢超,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政府规制、行政诉讼与司法制度,主要关注“新行政法”与社会科学结合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两部,参与翻译《牛津规制手册》等译著两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课题若干项,学术成果曾获全国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全国第三届应松年行政法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曾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学习标兵”、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

 

【本书后记】

 

2023年是我博士毕业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行政诉讼改革》这本书也是我出版的第二部个人学术专著。这本拙著最早成文的一章节《产权变迁、行政诉讼与科层监控》刊发于20137月份,正是我来社科院工作后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对我个人而言具有非比寻常的特殊意义。某种程度上,这一篇文章作为全书的“阵眼”,基本交代了全书的方法论取向、逻辑进路与研究旨趣,亦即在判例研究等规范进路基础之上,尽可能从社会科学外部视角,描摹中国行政诉讼的制度变迁与功能衍化。其在全书章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同时这也是个人耗费写作时间最长,思考布局最深入、也最为敝帚自珍的一篇拙作。

全书几经更名,最终书名定为《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行政诉讼改革》,这一标题的选取也是深受我的导师朱芒教授的学术影响。朱老师的代表作《功能视角中的行政法》一书中对于各类行政程序装置的法定功能与事实功能的二元区分,对于拙著的写作框架与线索布局影响极深。拙著讨论的议题尽管涉及行政诉讼法中的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司法建议、行政公益诉讼等数项诉讼装置,但研究切入点基本秉承了功能主义的视角,探讨了行政诉讼各类制度装置的法定功能与事实功能之间的疏离与张力,这一研究进路贯彻全书始终。与此同时,全书另一条相对隐匿的“暗线”则是试验主义的视角。社会科学对于政策试验的学术研究颇为丰富,但更多聚焦于科层行政系统与政策科学领域,从司法领域具体探讨司法试验(试点)的文献相对薄弱,且多为法理学者的宏观叙事。事实上,在中国特色行政诉讼的制度成长过程中,司法试验发挥了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功能,“通过政策试验发展中国行政诉讼”这一命题能否证立以及如何展开,也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讨论的学术议题。但较为遗憾的是,本书对于行政诉讼试验主义的阐释较为粗浅且零散,暂时尚未形成专章且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一领域亦是个人下一步展开行政诉讼实证研究所要聚焦的重点方向,也期望未来本书再版时能弥补这一不足与缺憾。

并非辩解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个人时间精力与学术兴趣近年来部分转向中国特色“规制型国家”的研究,导致行政诉讼的研究时间分配与精力投入相对减弱,原本预期成书发表的时间也一拖再拖,其中一部分试图深度挖掘的行政诉讼主题也被暂时搁置。不仅如此,人到中年除了学者的职业身份之外,还要肩负与平衡各种职责使命,努力扮演好儿子、父亲、丈夫等各种家庭身份角色,无力与焦灼感已成生活常态,原本计划的写作任务逐步被拖延成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持久战”。全书各个章节的写作及发表时间跨幅较大,伴随《行政诉讼法》近年来的多次修改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陆续出台,已发表章节的部分内容与法律规范也需要予以调整更新。另外,行政诉讼作为传统行政法学的基础领域与研究热点,行政法学界每年均有大量重要文献发表,不仅如此,由于本书秉持了社会科学外部观察的方法论视角,因此对于政治社会学、司法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前沿文献也要及时予以更新,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行政诉讼的制度背景与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在全书的统筹整合过程中,更新相关核心文献以及法律规范文本这项工作耗费了较多的时间精力。

20132023年的十年间,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毕业生逐步成长为一名迫近不惑之年的中青年学者,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历任领导李林老师、陈甦老师、莫纪宏老师、陈国平老师提供的优渥宽松的学术环境,衷心感谢周汉华老师与李洪雷老师欣然接纳我进入研究室工作,并对我从事行政诉讼外部视角这一项偏门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特别感谢翟国强老师与李霞老师多年以来对我个人及家庭的关心照顾,感谢刘志鑫、朱学磊、戴杕、刘绍宇等年轻同事提供的学术火花,与各位研究室同仁的朝夕相处让我获益良多。尽管宪法行政法研究室的构成人员在十年间几经变动调整,多位老师离开研究室步入更高的舞台,也不断有年轻新同事融入加盟,但宪法行政法研究室始终是一个以学术研究为宗旨、团结友善且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集体。

全书各章节在写作发表过程中,得益于行政法学界诸多前辈学者的提点教诲。感谢清华大学何海波教授对诸多章节给予的犀利且专业的批评及改进意见,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沈岿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教授对“产权变迁”一章提出的肯定评价与诸多完善建议。感谢南开大学傅士成教授、宋华琳教授以及我的师妹王瑞雪副教授,傅老师是我硕士学习期间的导师,如果没有他的指导,我大概率不会从事行政法学的科研研究。我与宋华琳老师认识已有17年之久,将近二十年的点点滴滴与一幕幕场景,已经无法用具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华琳老师对我个人学业与研究的提携帮助。瑞雪作为我南开的师妹,我目睹见证了她在学术道路上的历练成长,她作为我的“狗头军师”,在重要的事项节点上总能给我冷静且中肯的提醒建议。最后,需要感谢朱门学习会上朱芒老师以及凌维慈、陈振宇、陈越峰、李泠烨、李鸻、徐键、王军等诸位同门师友对拙作的批评完善意见,尤其特别感谢越峰师兄在繁忙工作之余,依然抽出时间对全书每一篇文章的初稿均给予细致专业的审阅意见,这令我获益匪浅。

全书正文依照章节次序曾分别发表在《中外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研究》《北方法学》《法商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核心刊物上,特别鸣谢谢海定、丁洁琳、陈夏红、刘馨、谭冰霖、肖崇俊、章永乐等诸位编审老师在论文的编撰审校过程中,对各章文字所做的辛苦校对与精致润色工作,这极大削减了全书出版时我个人汇总统稿的工作量。也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许琳编审对于全书细致的校对工作,得益于她的专业工作,本书才能够顺利出版。

十年如弹指一挥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人与事皆成过往。2021年初春,我的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备受煎熬的住院治疗阶段已经起不到任何效果,短短几个月便离我们而去。我的母亲生前有一次曾嘱咐我说,她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很没有意义,没有实现任何的人生目标,但非常羡慕我的工作,“你作为一名学者,待遇条件不差,不要荒废时间,要精力专注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每当懈怠困惑或者尝试躺平的时候,我都会不时想起这句话,思考如何去分辨和甄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让自己的学术生命尽可能活得更有尊严与意义。

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我的母亲,愿她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希望我没有让她太过失望。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行政诉讼研究“3.0时代”

二、行政诉讼改革的两个观察维度

(一)功能主义维度

(二)试验主义维度

三、本书的体系安排

第二章 产权变迁、行政诉讼与科层监控

一、经济分权下的科层监控需求:行政诉讼的另一种解释路径

(一)行政诉讼早期立法史背景

(二)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与功能争议

二、行政诉讼中的经营自主权:法定构造与司法实践

(一)国家对于经营自主权案件的司法政策态度

(二)司法裁判中的经营自主权案件及其类型化

三、产权变迁背景中的“经营自主权”:混合产权的确立与瓦解

(一)经营自主权背后的产权理论

(二)混合产权的优势消退及其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司法困境及其枢纽功能

一、地方法院在附带审查中的规避策略

(一)基于“关联性”判断来排除司法适用

(二)借助期限议题排斥附带审查

(三)对于党政联合发文模式的审查规避

二、附带审查装置“运转不良”的动因及其解释

(一)“嵌入式法院”的传统解释框架

(二)公开评价与差异性判断的“表达”风险

(三)“机构能力”视角下的审查标准缺陷

三、曲径通幽: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枢纽功能

(一)附带审查对“行政自制”的司法激励效应

(二)司法建议的功能扩充与中枢角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功能衍化

一、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地方政策试验

(一)提醒回访机制与程序规范创新

(二)绩效考评与数目字管理机制

(三)调整地方公共政策的司法建议模式创新

二、个案裁判中司法建议的运用:基于行政诉讼判例的概观梳理

三、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兴起的社会变迁因素

(一)政法传统以及缓解“社会稳定”压力的现实需求

(二)地方发展型国家模式对行政诉讼的束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官僚必须出席”的裁判: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检视

一、从地方试验到中央立法吸纳的政策演进过程

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案件的类型化框定

(一)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案件类型的地方趋同化

(二)2018年《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后的变化

三、社会变迁与行政诉讼功能导向的重心偏转

(一)社会变迁与行政诉讼制度装置的潜在变化

(二)“行政争议解决”导向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制度功能

四、数目字考核: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科层量化监督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公益诉讼的中国试验及其功能反思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试点特征及其政策效应

二、 检察建议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过滤装置

三、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不履行法定职责”判断标准及其困境

(一)“行政过程”与“后果主义”:两类判断标准

(二)公益诉讼模式下“法定职责”履行判断的特殊性及其根源

四、“法定职责”的运动式履行:行政公益诉讼的组织激励与政策聚焦功能

(一)社会性监管失灵理论与官僚体系内部改革模式

(二)政策聚焦与组织激励:作为外部激励的行政公益诉讼

五、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走向及前景

(一)司法裁判的功能回归与异地管辖模式的引入

(二)原告资格的国家垄断模式及其策略考量

(三)社会性监管案件类型的扩展与锚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政信访法治化改革及其制度张力

一、信访法治化改革的制度面向与效果悖论

(一)信访法定程序化建制及其实践效果

(二)网络信访模式的制度悖论

(三)信访事项的清单分类与渠道分流改革

二、行政信访与诉讼机制之间的构造及效果差异

(一)圈定“受案范围”:行政诉讼与信访涵射范围的差异

(二)打开“政策之窗”:行政诉讼与信访对公共政策的差别影响

三、行政信访法治化改革的内嵌张力

(一)群众路线与法治主义的张力平衡

(二)信访法治化改革与基层治理的潜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行政复议改革的政策试验机制

一、行政复议改革的两类试验模式及其功能评价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地方创新与试点推广

(二)行政复议局的另类创新试验思路

二、行政复议政策试验机制的评价与未来改革

(一)行政复议政策试验机制的不足

(二)行政复议政策试验机制的改革方向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未竞的研究:中国行政诉讼改革的研究展望

一、研究观察方法的拓展融合

二、研究关注领域的适时扩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