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支振锋研究员做客南开法学工作坊主讲“微观法治”
字号:

201911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支振锋老师应邀做客第十二期“南开法学工作坊”,以“微观法治:新时代与新视角”为主题,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主任王彬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法学院彭中礼教授、南开大学法学院朱桐辉副教授以及来自南开大学法学院各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支振锋研究员首先以当下法治时代为背景,阐述了法治在四个层面的憧憬。对于国家而言,驯化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所守护的;对于社会而言,讲法治、守规矩、促和谐是法治所坚守的;对于个人而言,安全、尊严和幸福是法治所向往的;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和平、平等和参与是法治所保卫的。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政府建设的中心思想从依法行政发展到了法治政府阶段;涵盖七大部门法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也已确定;在司法方面,从庭审公开到裁判文书公开,司法已经基本实现可视化,完成了司法透明到透明司法的转变。

 

 

 

随后,支振锋研究员分别从四个层面谈到了悖论时代。在国际层面上,全球法治意识勃兴但法治转型效果不彰;在国家层面上,法治的西方模式与中国道路并不契合,中国应当结合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在国内层面上,这种悖论表现为全民法治期待高涨与各方法治认识歧异,比如民众信访不信法,信访室上下相通的渠道不知是救济渠道还是谋利渠道。诸如彭宇案、于欢案、雷洋案、攻击英烈案之类的争议性案件较多,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在个人层面上,法治建设虽然宏观成就巨大,但是公民个体微观感受不佳,办事难、暴力拆迁、司法不公、野蛮执法等违法乱象仍然存在。

 

 

 

紧接着,支振锋研究员还提出了当前法治面临的困境。其一,司法权威赤字仍巨。虽然民众对法治有共识,但是对什么是法治却歧见频出;其二,法治政府未竟其功。行政体制对法治有承诺,但离人民期待却仍有差距;其三,科学立法尚未实现。法律体系虽已建成,立法质量与实施方面仍有待努力;其四,全民守法目标尚远。人民期待规则之治,但遇事绕法仍旧蔚然成风。支振锋教授还提到,规划性法治与自生型法治相比有其内在缺陷。这里的缺陷又可以分为四种悖论:国家能力悖论,公权力的制约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法治与自治的悖论,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的功能有所不同;法治信仰与法治迷信的悖论,前者表现为国家中心主义,后者表现为司法中心主义;西方理论应用于本土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地考量多种相关因素。

 

 

 

支振锋研究员谈到,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转向运行环节,重视监督与评估环节,宪法实施过程应当强调宏观法治建设与法治具体实施并重;公民守法应以法治制度建设与法治环境建设并重;重视组织法与程序法,协调好机构关系并理顺机构内部办事程序;抓住关键部门与领导干部,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反腐倡廉、正当程序、科学立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强化监督和评估,让人民来建设法治。支振锋教授强调微观法治重在法治的实现及效果,只有让宏大的法治话语和法治工程构建与微观法治运行层面的精耕细作相结合,重视全面守法的公民自省与工匠精神的精细治理才能让法治成为公民的生活常态。

最后,王彬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好法学研究,应当具备全球视野,但必须关注本土资源;要注重对域外经验的转化吸收,但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能满足于体系建构;要注重实证研究,既要研究规范世界的逻辑关系,更要关注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法治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本次讲座中获益良多,本次讲座在现场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根据南开大学法学院2019117日报道(原标题:支振锋教授做客南开法学工作坊第十二期 主讲“微观法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