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李林研究员出席个案公正与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研讨会
字号:

原标题:个案公正与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研讨会举行:仍有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2017年会暨“个案公正与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研讨会开幕式。

2017年12月30日,由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主办的2017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年会暨“个案公正与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围绕个案促进法制、案例研究与司法改革、司改成绩总结与司改成效第三方评估、大数据或人工智能对案例研究和司法改革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司法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律师届的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司法案例最容易被公众感知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个案公正与司法改革成效评估”。香港中联办法律部部长兼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王振民在书面致辞中指出,5年来,研究会充分发挥了智库的作用。就本次研讨会主题来看,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不能单看完成了多少项改革任务、出台了多少个改革文件,要看落实情况,关键要看长期制约审判质效的体制性、机制性难题有没有被有效破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没有显著提升、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成效有没有充分彰显。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林在研讨会上表示,未来司法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注重协同性、协调性,重视衔接配套,推进各项制度间、政策间、措施间的紧密相嵌,及时跟进,确保司法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李林认为,司法案例作为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活的法律,是司法改革最为容易被社会所感知的部分。司法案例是社会公众感受司法改革的“晴雨表”,是对司法改革评估的重要抓手。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林致辞。

专家围绕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在接下来的四个单元的探讨中,来自最高人民法院、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知名辩护律师围绕“司法改革成效评价与第三方评估”、“个案促进法治的理念与司法改革”、“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司法改革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

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守晔认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司法改革中仍有一些瓶颈问题没有突破,比如办案简单,挂名办案,一些法院特别基层法院案件数量巨大,有的审判辅助人员短缺,改革举措协同性不足。

中国法学会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伟介绍了中国法学会作为司法改革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的评估工作情况,他认为司法改革的评估必须由第三方来做,必须保证第三方中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要充分认识到司法改革效果是各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充分的认识到司法体制改革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差异性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教授肖建华围绕司法改革成效评价与问题分析主题,他认为目前司法改革尚在进行中,当务之急是完善司法改革举措的各种不足,而不是急于进行成效评估。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理研究室副主任贺海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司法区域体制主题,认为要促进司法集权,主张司法权的国家化,放弃司法地方化,让司法不再依附于行政区划。通过案例指导乃至判例制度可以推动实现司法集权。“司法改革最终的目标就是司法公正,确切地讲,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司法改革评估的最主要的标准。”

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知名刑辩律师毛立新结合刑事审判庭审实质化的几个指标,谈了司法改革中律师的参与。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分析了司法改革的目前的成效,并对立案登记制、法官责任制、员额制谈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余凌云、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孙万怀、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张熙怀等人也在论坛中发言。

与会嘉宾围绕议题展开讨论。

个案诉讼的意义:影响和推动法治进程

改革热点之所在,制度问题之积弊,透过个案诉讼,影响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法治进程。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林在研讨会上表示,司法案例是司法触动社会公众感知最敏感的神经,是实现司法正义最重要的载体。

近一年来,案例法学研究会以公益诉讼、影响性诉讼和指导性案例即“两讼一例”研究为中心,关注热点案例和法律事件,关注司法改革,深入开展案例研究,举办专家论坛、十大影响性诉讼和十大公益诉讼、十大行政诉讼、十大无罪辩护案例评选与专家点评等活动。

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前身是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07年成立的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11月,经中国法学会批准,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采写:南都记者王琦发自哈尔滨图片由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提供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