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孙宪忠研究员出席美丽中国法治建设与期刊使命高峰论坛
字号:

1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东方毅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暨美丽中国法治建设与期刊使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京内外高校以及《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学术期刊界的同行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法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论坛开始前,会议主办方首先宣布了《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品牌之一的“东方毅优秀论文奖(第四届)”名单,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曹明德教授指出,学报创刊10年来,在学术界、期刊界同行的大力帮助下,编发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论文,通过学术研究为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贡献了智力资源,也为学术界的繁荣提供了学理探索平台。曹明德表示,此次高峰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创刊10周年纪念的预热,在今年还将举办系列研讨活动。

学界如何推动中国法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刑法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在发言中忆及他早年求学时学术期刊对他的关爱,提出学术期刊应多在培养年轻作者方面下功夫,学术研究应提高交叉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教授在发言中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问题作了阐述,并建议将生态文明入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研究员,结合物权法、合同法修改议案及产权保护的议案,指出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倡导学界关注物权法、合同法及民法,力争制定出一部优质的民法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蒋重跃提出,我们应该研究清楚法家在中国本体思想发展过程中做了什么贡献,法治建设需要理解具体事物的多重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创会会长周珂提出,雾霾、环境污染等问题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民法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民法会带来经济的迅速增长,鼓励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能否将自然资源视为物权的一部分,则存在一定的争议。周珂举例表示,物权法和环境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在冲突,民法学者对此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明远在发言中指出,环境法学相对于其他较成熟的学科说,是年轻、不成熟、跨学科的,还需要传统主流学科及期刊的提携。王明远还指出,中国目前处于环境问题系统、全面爆发阶段,需要环境危机的应对法,启动危机响应模式。虽然环境法有非常大的改进,但在立法、执行和体制设计上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应该构建深层次环境法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高桂林教授,结合雾霾问题,指出北京、天津、河北应该联合治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该在京津冀环境治理小组下设置平级秘书处,同时构建地区间的联席会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秘书长王志华的发言,则从革命性角度和历史性角度,对法国、德国和苏联民法典制定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作了反思,认为中国法治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民法典虽不是革命的号角,确是革命的丰硕成果。

学术期刊的使命与转型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岳彩申教授结合其主管的科研工作,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的情况。岳彩申抛出3个问题,与各位专家同行交流:第一,在已有高端法学期刊的前提下,政法专业类大学的学报究竟该如何办?究竟是办成综合性学报还是专业期刊?第二,现在期刊资源极其紧缺,如何平衡内稿、外稿的比例;第三,期刊资源分布不均,学术大家稿件供不应求,而中青年学者一稿难发,这个问题该如何平衡?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姚申教授详细介绍了该刊物的历史渊源。据介绍,该刊物在1984年创刊,致力于反映文科高校学术界的整体状况,早期叫“学报”文摘,以文科学报的优质文章文摘为主要内容。尽管文科学报从早期200多家增长了好几倍,但随着专业学术期刊的崛起,“学报”文摘也于2003年开始转型,更名为“学术”文摘,希望对高校主办的反映国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的期刊能够及时摘编。另外,姚申亦结合刚刚发布的“2016年度十大学术热点问题”,认为学术热点与理论热点应有所区分。

《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仲伟民提出3点意见:第一,综合性期刊目前仍会存在,这是由国家大体制及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决定的,但这不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方向,最终会走向衰亡;第二,纸质版的期刊在现在暂时还没有生存危机,但纸质版将来亦会消失,虽然期刊不一定以纸质版的形式存在,但期刊的价值依旧存在,认为衡量期刊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发行量的多少,而在于应有更好的传播,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实现普遍的免费;第三,《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应该结合学校特色,专心办成法学类期刊,未来的期刊若不走专业路线,道路会很艰难。此外,仲伟民还对《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的专题排版等问题提出了专业建议。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刘曙光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首先应弄清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并发挥其政治引领和学术引领的作用。刘曙光建议:第一,我们应对现有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反思,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全球化(西方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第二,积极展开与世界主流话语体系的交锋、交流、交融和对话,彼此之间建立价值认同;第三,依托中国实践,通过中国故事,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做到理论与实践一致;第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建构,鼓励专题化的研究,提高问题意识,鼓励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第五,分学科展开具体研究,循序渐进;第六,优化学术生态,摒弃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评价体系,推动学界自律,降低科研服务中的行政化指令。

《环球法学评论》主编周汉华教授围绕目前学术界的考核体制及评价体系,学术期刊应与国际直接接轨,接触国际前沿,认为办刊应有意识引导、扶植年轻学者,并且要符合中国实际。周汉华指出,目前国内双向匿名审稿评价体系仍面临很多问题,指出评价机制的两难问题,实际上把评价权交给了编辑。

《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则介绍了该刊物10年来发展状况。她说,从该刊物的选文及刊物定位来说,《新华文摘》定位是综合性期刊,选文应结合时代问题,体现时代中心;在思想观念方面,应有问题意识,体现现实关怀,应关注当代文学文化的问题,关注正在变化的文学文化现实及新的文学现象、思潮与问题,反思学科本身的问题。她认为,文学日渐被边缘化,对重大现实问题逐渐丧失发言权,回应现实的能力、价值衰微,指出文学研究取向是曲折的。

《法制日报》理论部主任蒋安杰在发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导向问题,办刊究竟应该坚持政治导向还是鼓励学术导向,如果两者冲突如何平衡;第二,学术问题,即学术研究的是真问题还是浮躁的伪命题;第三,方法论非常重要,学术期刊应该鼓励多元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还是单学科理论探索;第四,编辑的修养和眼界很重要,应该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以及最新的研究方向,问题前置还是就稿件说稿件。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教授在发言中提出,科研系统在区分权威、核心等期刊中,仅仅依据单纯的影响因子很难拿出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同一期刊方阵中的刊物亦高下差别很大,这些问题既困扰学者也困扰科研管理服务者。栗峥提出如何平衡自发率和如何平衡原发期刊与摘编平台的问题。

最后,曹明德总结道,《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将以创刊10周年为契机,积极关注并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大力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培养,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编辑部将在学界、期刊界的大力支持下,力争尽早成为顶级、主流的学术期刊。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