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吴玉章研究员出席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之路论坛
字号:

原标题:上海交大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成立 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之路论坛举行

1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成立暨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之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A300报告厅举行。  

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锋,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匡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近,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上海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上海交大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名誉理事长黄孟复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刘锋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十年来秉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有民政部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还有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刘锋强调,在2016年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并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努力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发展道路。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如何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体现了高校在这个领域的历史使命和学术担当。他对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智库建设、将改革创新纳入到研究院未来管理的全过程等三点建议。  

燕爽回顾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期待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路径同心并力,努力做到从有善心、付诸善行,有坚持、才有结果,有支持、砥砺前行等角度分析如何依据我国的国情,发挥优势,为建设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燕爽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支持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服务,一起来落实相关工作。  

匡鹏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和公益研究的学术高地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上海交大是上海市“十三五”民政科研基地入选机构最多的高校,其中唯一入选的慈善领域研究基地就是徐家良教授领衔的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匡鹏介绍了上海市慈善公益事业近年来的成就,尤其是公益之城建设的构想和一些创新举措。在探寻中国特色公益慈善理论指导的过程中仍存在困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深化推进这一领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胡近对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介绍说,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成立十年来获得了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了一系列决策咨询报告,逐渐成为全国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领域重要研究平台和国家智库。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以打造有特色的交大学派为使命,为上海交通大学今后在相关领域形成自身的品牌和话语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期待借此推进上海交大与民政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深度合作,一起为推进公益事业发展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谢寿光肯定了徐家良教授所带领的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首家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的意义。自1980年代以来,上海的社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最为成熟,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这所新成立的研究院的发展,他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建议在上海乃至全国民间建立社会组织大数据平台,进行追踪式研究和数据分析。  

桑玉成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治国安邦、治国理政和“善”的关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职能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强调政府公权力与社会和公民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形成政社共治。而公益事业可以推动社会善意,提升中国国家治理,这也与此次论坛的主题“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之路”非常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发表题为《公益,让中国更美好》的演讲,他从为什么要建立研究院,怎样将其做好、做强,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公益话语体系等方面详述了研究院的成立原因、建设目标和定位、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和预期成果。徐家良指出,研究院作为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的2.0升级版,今后发展方向将与上海全球化城市定位相链接,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公益研究话语体系,培养和支持中青年公益人才的成长,推动高质量专家学者汇聚,努力成为专业创新的公益智库,与各界力量一起把慈善公益事业做好。  

黄孟复从校史馆的参观谈及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渊源,也期待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能在社会组织和慈善公益研究领域大有作为。社会组织是国家法制力量与软实力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在缓解就业压力和化解贫富差距困境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慈善公益组织在国家治理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基石的力量,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在兼顾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善体制,促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在公益活动中的积极性,实现国有资金和民间资金在慈善公益组织中的有效汇聚,相信习主席提出的2020年消除贫困的构想会成功实现,中国也会在此领域成为世界的典范。  

随后举行的主任院长论坛围绕“研究院的使命与责任”这一主题展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曹友谊主持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勇、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袁瑞军、南京大学河仁公益慈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友华、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胡小军、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周秋光先后发言,分享了研究院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高华俊、李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研究院建设过程中的运作经验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袁瑞军介绍了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把重点放在社会企业、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和影响力测评等重点领域;陈友华指出公益慈善领域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以及慈善事业发展存在滞后的情况;胡小军认为科研是研究院的首要职责;周秋光提出应对目前资本和商业运营慈善产业的“善经济”的措施。   

28日下午举行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之路论坛,共有四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国家治理与慈善法的可持续发展,由徐家良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刘世定从社会学的视角指出了慈善资源极其运作机制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上海大学原副书记、副校长,社会学院教授李友梅认为公益社会组织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有效环节和载体,今后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全国工商联原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华红丝带基金副理事长谷彦芬肯定和感谢了民营企业家近年来在中国防艾、抗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期待今后研究院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多的理论研究与指导,一起做好慈善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认为慈善事业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逐渐实现从行政管理方式向法律管理方式的转变,并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有效统一。浙江省社会组织管理局调研员周龙分享了浙江社会组织管理经验,主张更好发挥出小微慈善组织的活力,用爱心和实干促进慈善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深圳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孙景明肯定了慈善法确立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关于“大慈善”的研究成果。上海民政局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促进处处长张晓颖回顾了上海市民政局在依法治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期待慈善信托能更好地发展起来。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唐兴霖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之间关系的差别之处,指出慈善公益事业将为国家治理作出重大贡献。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国杰从“国”与“家”的汉字内涵入手,分析“公”“益”的合体,呼吁国内研究院成立一个国家治理与中国公益发展战略联盟,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跨学科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林震重点分析了如何发挥出慈善法中所强调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国家治理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俊华主持。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国华从公益法与慈善法的差异入手,谈及不同领域法律与文化和公益机制之间的关系。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回顾了徐家良教授参与江河保护行动所作出的贡献,期待今后加强关于中国慈善特色的研究。中国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提出提升社会组织存量、人才建设和战略设计的重要性。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强调徐家良教授在把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劝募员、社团会员管理员编入国家职业大典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分享了福建公益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增爱公益基金会总裁陶泽在介绍慈善组织大数据搜集和分析等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期待今后能够在产业链、文化领域与学术界多多合作交流。陈香梅公益基金会专项基金主任陈一梅提出在现有社会组织生态格局中实现社会公益或有效公益的理念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翟新从全球治理的内涵出发,指出社会组织主体性建设的重要意义。美国亚里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丽丽分享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合作治理经验,希望今后能和国内同仁一起把中国治理的经验推广到国际社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陶庆做出了公益组织的代议制民主的展望,实现国家治理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有机融合。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与社会组织建设,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比较政治系主任谢岳主持。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从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分析了政府与公益组织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提出了公益行业价值的问题,希望研究院今后多多关注这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各界同仁一起来协力解决。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饶锦兴分析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体系推进公益服务体制机制的转变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张祖平指出公益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抓公益慈善组织的建设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历史发展中探索慈善公益的发展规律。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锐兰探讨了供给侧改革中的主体关系问题和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监管问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小林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主张对公益从业者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俞祖成分享了日本从事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义程结合国际经验,分析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供给侧风险问题。深圳市社会影响力投资基金独立董事徐启智从企业家角度,分析未来研究院发展中的资本引进、人才培养与集聚和模式创新等问题。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公益发展、企业家参与和社会创新,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章晓懿主持。  

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主任陈太勇从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等宗教慈善事业的经验出发,探讨如何从国内公益走向国际公益的发展之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分享了以商业化模式运营公益的经验,期待研究院今后在政府、学界和企业家之间都形成互动关系。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唐海燕探讨了公益与市场的关系与边界问题。北京仁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鲍娜以大病救助的创新模式为案例分析了公益发展与社会创新关系的紧密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倪受彬从经济法的角度分享了慈善信托的海外投资问题。杭州建德广安禅寺住持释大行分享了雨花斋义工帮助老年人的经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俞志元结合社会创新案例分析了双创环境中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从不同文化流派和实践经验出发,解析和反思了研究院的三个主要传道、授业和解惑功能。  

徐家良在闭幕式上感谢与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的到会与精彩发言,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将以此为起点,努力工作,早日实现奋斗目标。  

此次成立大会共有42位专家学者发言,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7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