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原标题:“英文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法学杂志社和中国法学前沿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英文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国际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英文法学期刊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来自中国法学杂志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澳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WELL公司、《中国法律》杂志社中国知网、北大法律信息网等50多位教授及编辑就该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
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中国法学前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景文教授主持,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新宝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张新宝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感谢。他从一个编者、学者的角度谈起,提出三个想法。一是英文期刊的定位问题。英文期刊是我们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国外教授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窗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语言的障碍,我们因此要用国外读者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中国的学术研究。二是意识形态问题。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意识形态上受到西方的主导,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样我们也会遇到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三是尽力争取进入核心期刊。例如《中国国际法论刊》是核心期刊圈子里的佼佼者,我们多数的中文期刊还都在努力争取进入核心期刊圈子。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文章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评价规则体系,比如如何做更有社会意义的期刊、如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韩大元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张新宝教授提出的如何建立法律共同体、如何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来传播中国正在发生的学术和法治国等问题,他同样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韩大元院长指出,我们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时,应该尤其注重学术的独立性,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宣传。真正的“宣传”,是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真实的法律状态,强调文章和期刊的学术性、真实性,尊重国际社会的学术话语。如果将一些不恰当的特色放在法治的话语里,会降低中国法律的学术水平。另外,我们既要关注中国的法治建设,也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与生存尊严相关的问题,比如环境、气候、食品安全、社会不公正、转基因、互联网等问题。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共识的问题,中国也要参与到其中。人首先应当有生存权和健康权,这是作为人的尊严。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都使人的生存价值受到影响。学术界应当对我们正在感受到的生存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这需要各期刊的共同努力。
张新宝教授和韩大元院长致辞后,朱景文教授宣布研讨会进入单元讨论环节。本次研讨会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研讨。第一单元由《中国法学前沿》编委、北京大学法学院张骐教授主持。
张骐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法学家,我们的职责是用我们的工作为人类的生存质量、生存价值付出自己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外法学交流主要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它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朱景文教授属于1.0阶段。在这个时代,学者基本是个体的研究。系统地出国学习拿到学位是2.0时代。3.0阶段则是抱团取暖。中国的法治建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也到了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的阶段,这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平台。我们现在就在打造平台,让我们的交流更顺畅;其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我们现在就在交流问题、商讨对策和解决方案。最后,张骐教授邀请第一位发言人朱景文教授进入第一单元演讲。
朱景文教授就《关于办好中国法学英文期刊的几点想法》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谈了三点看法: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法学前沿》的发展情况。《中国法学前沿》于2006年创刊、2007年正式出版,它是全英文季刊,现已将近四十期,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刊发中国法学前沿问题的优秀学术论文。2010年后,为向国外展现中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果,《中国法学前沿》全面改革以英文原创出版。另一方面,从国内学者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能够真正反映中国法学的最高水平,一期两期好说,长期是个考验。《中国法学前沿》从2006年开始便在网络和数据库中进行广泛推广,在国内的英文期刊中处于一个前沿的地位。但从国际的角度观望,此类期刊甚多。有多少人知晓甚至引用《中国法学前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国的期刊如何让别人知道和了解,更加重要。我们希望把中国法学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法学。怎么把国内外文期刊的上升势头延续下去,是值得思想的问题。其次是国际化道路问题。我们的编委团队很豪华,主编是我,副主编是华盛顿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臧东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岩教授,编辑部主任姜栋副教授。编委会由32位国际知名学者构成,来自7个国家的23所著名院校和学术机构,但是他们究竟起到什么实质作用、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我们来讲是很严肃的问题,对国际化道路的发展是一个直接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每年举行一次编委会会议,把他们邀请来,宣传我们的期刊,但实效告诉我们需要深入改进。2014年《中国法学前沿》在封面和内容上进行了全面改版,每一期一个主题(focus)。这个主题由一个中方学者、一个西方学者共同参与,从而把这个主题的文章落到事实上、实践上。我们也努力去挤进了ESCI,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引用率。引用率方面,国内的期刊是靠互相引用的,这在国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要考虑在国际上的声誉。引用率这个关键问题怎么解决,是我们能否进入核心期刊库的关键。目前已取得的成就是进入了SSCI候补的期刊,能否真正进入最重要的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最后就是国际话语权问题。张新宝教授已经讲了话语权的问题,毫无疑问,外国对中国期刊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解读中国实践,我们最有发言权,但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阶段。前几天了解到知网有一个关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统计,影响力最大的是体育和健康杂志,其次是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研究的。而在国内出版发行的英文期刊中,这个统计中包括了最顶级的中文社科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经济前沿》、《中国教育前沿》也名列其中。法学期刊中文的英文的都没有纳入进去。《中国法学》确实是中国国内顶尖的法学杂志,但是放到国际上,别人怎么接受、怎么看到是一个大问题。学术意识形态很难让国外接受已经成为传统,对此,我们需要先占据话语权,不能单纯地为了迎合西方而发表文章。之后,也是习近平书记讲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要给予支持。”我们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数量是很少的,我们要在中国概念和中国元素等领域下功夫提炼,让国外了解中国法学。所以,办好中国法学的英文期刊,要注意和国际接轨,把中国的概念、实践讲清楚。英文期刊不应当是第二手的文献,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
随后,《中国国际法论刊》主编、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首席专家、国际法研究院院士易显河教授以《英文法律期刊发展的关键条件》为题展开发言。他认为,语言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而意识形态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外国人也想看不同的意识形态,但要区分大众(mass)和知识界。知识界还是要看中国的问题,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话来表达,说不定可以改变外国人。什么是最重要的?崇尚思辨,讲政策不讲道理。国际法先礼后兵,我们还是要崇尚思辨,这一点十分重要。英文法学期刊的发展是有大环境的,要强调崇尚思辨的态度。细一点来看,我们要给期刊定一个长远的目标,通过研究平台,把最好、最新的成果得以展现,借用它的硬实力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研究平台要“三一流”:一流的稿源、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操作水平。如果三个一流能做到的话,这个刊物就可以做得很好了。如果要做到领袖型,就需要核心的文章来源、核心的撰稿人、核心的编辑。结合我们期刊的办刊经验,易先河教授呼吁中国法学界应当有一两个非盈利的机构专门出版这种书,专攻质量。除此之外,文章中的分析要过硬。如果只有很好的观点,没有分析的话,那也是不行的。对要对的漂亮,错也要错的漂亮。
最后,《中国比较法学刊》主编、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教授作了关于《﹤中国比较法学刊﹥办刊的一点经历与体会》的主旨演讲。他简要介绍了《中国比较法学刊》的办刊情况后,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办刊体会:1、办刊难。办一个国际期刊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作为一个主编,背后的责任非常大,需要投入很多精力。没有一个编辑会从头到尾的负责下来,编辑的责任很大,如果没有精力或担当,很难坚持。2、优秀团队很重要。团结才有可能发展下去。如果都是功利性考虑的话,很难办下去。出版社、学术支持机构、外部资源都很重要,特别是订阅量的问题,美国法学院发行的期刊是建刊就订,而我们创刊正好在金融危机中间,订刊量还是很有压力,这需要交流合作。法学的外交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途径。第一个是学习,第二个是对话,第三个是引领。某些方面,已经到了3.0,至少我们现在到了2.5阶段。学术交流是法学期刊的一个重要任务,想要做好,需要保持学术的真诚,不能忘记初心,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3、质量不够高。有话说不出、说了传不出,说到底是一个质量问题。我们的稿源量不足以支撑一年4期,优质稿源并不多。所以,我们还是一年两期,宁可少发几期,也一定要坚持质量关。
第一单元的主旨发言就此结束,研讨会进入评议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费安玲教授指出,我们首先应当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打破自说自话的现状。SSCI的成员会有一种俱乐部思维,进入之后,我们要积极寻找表达我们自己的平台。只要我们能够进入,就要努力进入,这样才能有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至于对外宣传,当学术研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外宣传的效果都会相应成为副产品。另外,我们还应当关注法学研究的基础。英文期刊进入国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当采取强迫别人接受、采用自己观点的宣传方法。学术共同基础有两点。一是以人文本,法之所以是“善良之艺术”,就在于以人为本。二是人的利益,无利益无争议。法律的具体制度设计,就是让人的利益得到保护。这也是对“法是正义之艺术”的体现。我们要把具有共同基础的文章发出来推向世界。还有,就是关注建设开放的骨干研究队伍。一个开放的队伍的培育,对于期刊走向国际也是有益处的。中国政法大学杨宇冠教授认为,办英文期刊牵涉到期刊的定位,比如这本期刊定位于时政性还是学术性。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法学情况,期刊内容可以更多元化一点,比如对中国法学热点有所介绍,还有关于生存权、健康权等问题。另一方面,期刊的读者也可以是中国的读者,期刊可以把国外法学的研究情况介绍给中国。而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看起来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好像是理亏了,但其实不然。世界人权宣言这个舞台上,中国早期的贡献是很大的。最后,关于评价因子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我们完全信奉这套体系也是不合理的。但这已成事实,我们应当去思考未来该怎么办。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杨凯教授就英文法学期刊的发展谈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专注于案例研究。案例具有时效、鲜活、学术性的特点。中国的案例系统,反应的是现实问题,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数量。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的研究,比如税法、环境公益诉讼。二是重视文书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有两千多万份,集中体现了中国法院审判案件的规则。三是关注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我们正在进行的除了人员管理外,三大诉讼运行过程中也有很多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四是话语权的问题,怎么把中国问题的司法解决路径用英语讲出来。五是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法官队伍能否引入到共同体中来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他们中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
第二单元由《中国法学前沿》编委、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石静霞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刘鹏编辑以《从看中国到看世界:英文法学期刊发展关键词》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从自己的经验谈起,指出我们国家英文法学期刊的发展,跨越了“卡夫丁峡谷”——集中的看世界、向世界学习,即学术的资本主义阶段。我们法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主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摆脱了苏联的束缚。第二阶段,比较法成为法学论文的标配,用西方的理论指导中国制度的构建。第三阶段,我们尝试着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的理论。中国的法学经历了从看中国到看世界再到看中国的转变,中国期刊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而英文法学期刊并没有经历这样的阶段,只是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向世界学习的阶段。期刊的发展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会有一系列问题。我们法学期刊的使命集中在传播、宣传、交流上,期刊主要看中国,看世界会比较少。英文法学期刊具有外向型的性格,面向的是外国读者,展示的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术内容。具体来说,从选题上,考虑中国的多,考虑世界的少,缺少与世界的对接和交流;从传播手段上来看,使用中国传播手段多,世界的少;从传播对象上来看,从自我角度多,从读者考虑少,较少考虑西方读者的感受;从传播效果上来看,传播行为多,传播效果少,鲜少回应。针对这些问题,刘鹏编辑从传播的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方案。第一是提炼标志性概念。缺少标志性概念的期刊是失败的,期刊作为学术的重要参与者,应当辅助学者提炼出重要的概念。第二是设置议题,围绕标志性概念设置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将问题变成议题,学者讨论后成为命题。第三是区分政治宣传和学术传播,学术传播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第四是使用现代的技术。第五是关键词是主流。包括吸引一流的西方学者、进入一流的教材体系、进入一流智库。第六是对话。邀请西方学者进行探讨对话,设置研究项目,参与学术组织。第七是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大家基于共同的使命和命运走到一起。总的思想是中国期刊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用世界的视野办好期刊。
《武大国际法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辉教授围绕《英文期刊编辑中的若干体会》讲述了自身的感想。一方面是办英文卷的感想,另一方面是作为国外期刊的读者和作者的感想。一个英文期刊,可以考虑几方面的群体——读者、作者、编者。从读者来讲,英文期刊针对的主要是国外读者,是想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学术发展状况,这就需要考虑发文题材的国际化和中国关注焦点之间的关系。国外期刊的发文题材,一方面是特定学科持续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新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发文不可能脱离国外学界普遍关注的题材,这些题材可以使我们的发文在引用和国外读者关注方面有一个长期化和持续化的作用。另外,我们也要让国外学者了解中国当地化的问题,所以选题也要注重本地化和实证化的研究。关于出版发行的问题,如果我们依托于中国自身的出版渠道,那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我们可以跟国外出版社合作,学习国外期刊发行的经验。从作者角度来讲,稿源是一个期刊生存的首要问题,英文期刊的作者最好尽量国际化,目前来看,起始阶段的作者还主要是本土学者。在稿源国际化方面,考虑来源作者时,可以考虑新兴经济体中的作者,比如第三世界国家的作者。还有一个是选稿标准问题。一个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受到意识形态、思维习惯的约束,如何做到客观中立至关重要。我们在办英文期刊的时候,要做到对外宣传的考虑与学术立场的中立的良好结合,以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此外,还要坚持构建特有话语体系的长期目标。构建话语体系涉及到接受度的问题,如果根本找不到源流,找不到依据,那接受程度会较低,影响也就有限。对此,我们应提出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并能够尽可能嫁接到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这样的话接受度就会有所提升。从编者角度来讲,会比较技术化一些。首先涉及到学术价值判断问题,这个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的办刊模式,比较容易解决。另外一个是文字方面。中国本土学者虽然也能写,但是仍然需要修饰。然而国外期刊对文字修饰的要求并不高,修饰主要是要求编辑修饰。
两位专家主旨发言后,第二单元进入评议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律史研究室张生主任教授指出,第一,清晰的期刊定位具有决定性,是能否进入SSCI、面向国际读者的重要因素。第二,质量决定能否实现定位。质量先要解决自身评价体系的问题,评价体系的提高可以吸引更为优秀的稿源。第三,选题。要倾向于国际法、比较法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是对中国国内现状的解读。第四,传播。我们要区分在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中的传播,小共同体最好有国际身份的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李居迁教授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讲起,认为期刊的发表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象和内容,即给谁看、看什么。如果是给国内看,并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那很难吸引到国外的读者。相反我们应当以他们为定位。第二是怎么看。目前的发行渠道很难送到他们的手中,如何进入西方发行渠道是关键。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而是战略性的合作。第三是法学期刊为什么关注度不高。建立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让各个法学院接受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冬慧教授认为,作者应当认真研究中国的特色法学文化,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另外,注重选题。中国法学英文版在选题方面应当多采用中华法系的文章,同时关注国际法领域的焦点问题。
第三单元由《中国法学前沿》编委、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卢建平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分社徐阳副社长作了《中国法学海外发文分析:2012-2016》的主旨发言。她指出十年间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的发文数量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但是与经济学科进行横向分析来看,我们还需要努力。在对发文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后,3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区发文量排首位。CSSCI三篇以上发文作者,全球一共是42位,大陆地区占据10位。表面上看,中国是很有话语权的。但是高被引文章top30中的学者只有两位是大陆学者,从这一点来看,大陆学者并没有真正掌握学术话语权。从发文机构来看,十篇以上发文机构,前三位都是在香港,如果要和机构合作的话,应当适合香港合作。针对以上数据分析,徐阳副社长建议:1、邀请高发文量作者加入到编委队伍;2、与香港机构合作;3、邀请国外学者为期刊写稿;4、邀请国内高发文量作者写稿;5、集中高被引主题约稿;6、分析高被引文章。
中国知网国际资源合作部孙红梅经理以《法律文献海外传播大数据分析》为题展开主旨发言,她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法律文献传播数据。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近4年的基础数据分析,法律类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统计如下:被引刊种数从2012年的36个增加到77个,总被引频次从100多次增加至500多次。海外45个国家1500多家用户日志统计表明,各专题近五年的下载量都逐年增多。可以看出,法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初具规模,国际关注度逐年提升,但是影响力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新的传播模式下,引证评价日趋局限,文献评价需要更深入的评价体系。第二部分是英文期刊传播反馈。根据2015年WOS收录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引用情况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的WOS期刊引次普遍较低,11种期刊的WOS期刊引次不足20次。这需要我们客观预估期刊市场,合理调整学科布局,尤其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国内世界级学术出版传播平台,加大海外传播力度;关注国际重大问题,提升选题策划组织能力;引进国际办刊力量,提升办刊人员国际化素质和办刊视野;面向国际市场,定位国际化品牌,发挥英文期刊优势。第三部分是CNKI的全球传播战略。它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英文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将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放在同一平台上,以提升中国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第一款全球学术资源定制化移动服务平台,CNKI集成了全球知识检索和全文碎片化加工优势,通过个性化主题定制和推送,为全球战略决策者和高端学者提供随身携带的学科情报及学术资讯服务。这也成为中国学术期刊融入全球学术资源、向全球主流读者传播的载体和通道,以此延伸和拓展全球学术移动交流空间,打造真正的无国界全球学术共同体。
Clarivate Analytics客户经理史华雨先生的发言围绕《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若干思考》进行,建议通过以下四点提升学刊影响力:1、期刊选题组稿策划服务。编辑需要发现全球研究热点,了解集中的科研成果。目前发现研究热点有一种新方法——LDA文档主题生成模型。2、ScholarOne Manuscripts在线投审稿系统平台。该审稿平台作为全球规范同行评审标杆性的软件平台,为全球学术界所熟知,能够树立期刊专业形象,吸引全球稿源和优质审稿专家;具有专业的本地的技术支持团队,培训与售后服务没有语言和时差的障碍。它可以为每一篇稿件自动建议最相关的审稿专家,充分利用全球学术资源,提升审稿质量与效率。3、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服务。借助于该服务,可以精准定位特定受众,借助不同的互联网渠道向全世界推广期刊。4、期刊引文影响力与对比分析报告。该报告由汤森路透专业的解决方案顾问定制,利用汤森路透独有的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包括期刊的引文影响力分析、期刊和对比前的引文影响力比较分析。
第三单元的发言就此结束,《北京大学跨国法律评论》指导顾问、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Ray Campbell教授先作评议。他指出,美国期刊的编辑组成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法律评论一般是由学生组织,编辑团队都是学校里的学生。美国的学者在做研究时,大多会用到Lexis和Westlaw,SSCI对美国学者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美国很少提期刊影响力这种说法,所以中国可以尝试使用这种特别的评价制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SANG YOP KANG副教授建议中国的英文期刊应当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出发,它的影响应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面对国外读者,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国内的受众。另外,学术期刊上应当有学生的观点,还应当注重跨学科研究。
第四单元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梁雯雯副教授主持。《北大法律信息网文粹》副主编、北大法律信息网刘馨宇主任作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互联网+视域下助力中国法学研究走向国际》的主题发言。她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法学研究走向国际的时代需求。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那么中国法学研究也就有了“走出去”的国际需求。这需要进一步让中国法学的话语体系能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在世界法学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二是国外对中国法学研究的实际需求。随着国外学者对中国法学的深入研究,国外的学术团体对展示中国法学研究的英文期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法宝英文库、英文网的解决之道。法宝英文平台的建立,第一次以专业法律数据库的形式集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法律和中国法学研究成果,有利于中外法律信息交流,推动了中国法学走向国际。虽然目前数量有限,但是我们会不断壮大英文刊群。四是助力中国法学研究走向国际的渠道。北大法宝除了将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带到国际之外,也关注法律图书馆的国际会议,并积极搭建国外学术机构和中国学术机构的交流平台,致力于建立英文期刊学术共同体。
《清华中国法律评论》指导顾问、清华大学法学院高丝敏助理教授作了《英文法学期刊编辑的主题与方法:以﹤清华中国法律评论为例>》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清华中国法律评论》的办刊模式、文章审查标准和收录情况。围绕该刊在如何平衡中国主题和世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学术标准关系上,吸引不同背景的作者写稿为方向展开。但对许多中国学者来说,语言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可读性降低。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有一些中国部门法的文章还是不能很好地在本刊发表,比如中国法制史的文章中经常大量引用古代的历史资料,如何将这些古文通过翻译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最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期刊的质量,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
Wells公司、CLAP平台林文平经理从《如何出版英文》谈起,提出自己的看法。全球排名前500的核心法学期刊,HeinOnline均收录。就中国法学期刊来说,HeinOnlie数据库全文收录的有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中国法学前沿》)、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等。Wells-HeinOnline中国法学期刊出版计划包括帮助中国法学期刊收录进HeinOnline数据库,帮助中国中文法学期刊在海外出版英文版并收录进HeinOnline数据库,以及Wells提供一站式出版服务等。
林文平总经理的发言结束之后,进入第四单元评议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金永明研究员指出,我们讨论如何推进法学成果、如何利用法学数据平台、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和选题的最终目的,是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法学成果。每一个集团都应当有自己独立性、领导性和导向性的编辑队伍。澳门大学法学院涂廣建副教授则认为,数据平台是发表自身成果、学习别人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SSCI作为期刊学术评价的标准,是一个客观性的标准,但标准也会成为双刃剑。另外,期刊在推出文章的时候,应当注意文章的风格,尽量使文章风格与国际接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蒋小翼副教授再次强调定位问题和文章质量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选题,选题要有新意,并注重中西方的表达方式。
《中国法学前沿》编辑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姜栋副教授主持了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就英文法学期刊的发展展开热烈研讨。
研讨会最后,姜栋副教授再次表达对与会专家到来的诚挚感谢,并希望编委们热心关注期刊发展事业。在办刊中,要抓住期刊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内和国外竞争的新优势,提高期刊整体质量,努力将中国的法学期刊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期刊,成为传播中国法研究成果、构建中外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英文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网站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