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柳华文研究员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第三届道德建设论坛
字号:

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第三届道德建设论坛科研工作者要恪守最高道德标准

本报讯(记者张凤娜)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道德建设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义与利:科研工作者的道德坚守”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出席论坛。王伟光作重要讲话。赵胜轩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刘云山同志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伟光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院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我院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和良好氛围,要正确认识学术真理、学术利益与学术道德的关系,积极倡导高尚的道德追求,维护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高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王伟光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恪守的最高道德标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杜绝学术腐败、捍卫学术尊严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杜绝学术腐败,对学术腐败实现“零容忍”,要建立学术监督和惩戒机制,实现学术道德的他律,汇聚起学术界崇德向善、追求真理、积极创新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

王伟光提出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第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第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第四,要有超越功利的理想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崔建民主持论坛。中央文明办二局副局长赵树杰出席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纪委书记王晓霞介绍经费违规使用等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培勇,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助理柳华文,历史研究所青年代表解扬围绕论坛主题先后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该如何坚守科研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从而形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高培勇从自己参加的一次调研实例谈起,指出为人民做学问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应当践行的价值观,更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他提出了为人民做学问应当纳入视野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己任、始终立足于报效人民、始终对人民高度负责。

“研究生院的根本大义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落实好此项根本大义,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中特别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张政文认为,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是研究生院实现其根本大义的重中之重,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则是践行研究生院根本大义的关键所在。

在柳华文看来,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等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则。“新时代的义是坚持党性的义、人民至上的义,知识分子的义应是维护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义。”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解扬如是说。针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在面临义与利抉择时该如何践行道德实践,解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种关系: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系与实事求是的知识体系的关系;学术研究的个体性与成果的社会性的关系;专业积累和学术创新的关系;一时之利与长远之利的关系。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阶段,有与会者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应体现重义舍利的价值观,为此一要加强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坚守良好的学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学问;二要自觉表明立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还有与会者提出,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意味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使命和担当,需要有大局意识、立场意识、真才实学意识、埋头苦干意识。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院属各单位党委书记、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室主任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