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编者按:中央政策导向是全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后金融危机时代,传统产业后劲乏力,新兴产业备受推崇。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七大产业被赋予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使命。
自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起,相关产业就迅速引起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关注,政策密集出台。
三年后的今天,相关产业却逐渐陷入无序发展的状态。本期文章,意在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政策的同时,指出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不良诱因。
上个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新兴产业再度迎来重大利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副主任席月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规划》确立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指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新时期深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行动纲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指导性。作为一项专业规划,《规划》生动体现了国家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经济调控政策导向。
本次获通过的《规划》,是对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席月民表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强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并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性选择,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就目前来看,曾经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汽车产业对经济提升的驱动力已经大不如前。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再过度依赖钢筋、水泥产业,当前特别需要新的产业带动,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征,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核心。在专家看来,无论从中国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已成为当前发展重点。
按照《规划》的部署,我国现阶段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政策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介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专家学者经过多方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确定下来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七大产业在国内发展都有一定基础,概括了未来世界的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产业市场需求巨大,辐射带动力强,是增强我国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工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席月民告诉记者,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项政策保障措施的全面落实,我国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必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立足整体、把握全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以及兼顾协调中,逐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与发展目标,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而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之上,有效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举措之一,预计环保投资项目有望获得国家优先支持。
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规划》对其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专业人士指出,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出,将大大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充分受惠于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规划》出台以前,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已相继出台了多个新兴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等。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也成为各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动力。 在国家出台发展规划政策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新兴产业发展地方规划,产业布局、核心技术研发、市场培育等工作在全国铺开。
席月民认为,目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中长期规划体系,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目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达成高度共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在这一体系中,既有国务院制定的规划,也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还有有关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划;既有具体产业的发展规划,也有产业布局的发展规划,还有产业技术和产业组织的发展规划。
“在这一系列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体系中,因规划之间的效力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机联系起来,不断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制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执行力。”他指出。
据记者了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框架”已经成型,包括系统规划、基础制度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同时,部委间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编制方法明确了政策指向。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和任务落实工作的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表示,近期,将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小组,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任务措施督促落实。
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不高,仅为3%左右,而按照计划,到2015年,这一比例要达到8%。《规划》的出台将直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和矛盾。部分产业的盲目扩张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底,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发起“双反”调查,敲响了我国光伏产业产能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的警钟。
同时包括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的人为分割资源、国际贸易纠纷频现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到底新兴产业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最为合适?
席月民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和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全球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能源、资源、人口、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显尖锐。”他认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调整、振兴和升级的关键所在,但这并非意味着对传统产业只需要进行简单替代,而是要从我国国情和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发展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以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席月民告诉记者,具体说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的不断加快,要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把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作为基础支撑,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其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
再次,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除了继续发挥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调控手段的作用外,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使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市场,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时序,重点推进,探索不同产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贸易报》2012年6月7日第A6版
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founder/html/2012-06/07/content_2618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