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教授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存在几个困境。
“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褊狭,把社会管理仅仅理解成‘官’对‘民’的管理,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包心鉴说,社会管理体制僵化也是一大困境。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一元化的管理体制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如何建立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一些地方党政管理者甚至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把某些管理体制固定化、模式化,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体力量积极性的发挥。
包心鉴说,当前社会管理的困境还体现在管理手段陈旧。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习惯于以高压的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尤其是突发事件,不仅难以化解矛盾和问题,而且有可能使问题增生、矛盾激化。有的领导干部还停留在一些陈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中,这些观念和方法,极易引发更大的矛盾。
“管理成本超重也造成了一定的管理困境。一些地方由于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双向互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手段方法单一,缺乏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因而在社会管理上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问题上,高投入、低效益的现象经常可见,严重增加了国家与人民的负担。”包心鉴说。
据此,有业内专家认为,应按李源潮讲话的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突破社会管理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否有效地影响基层社区,能否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以及一定规模的组织活动,这些任务仅靠基层党支部是无法有效完成的,只有党委才能很好地履行这样的职能。所以,必须在组织管理体制上做到“党委下沉”,比如,在基层农村联合行政村设立党委,在村一级设立党总支。在城市社区设立党委,在居民小区设立党总支,让基层党员能够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实际上就是适应当下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以具体的社区民情为依据,克服过去那种简单化地以行政管辖区域为基础设立党的基层组织,要让基层党员形成一种核心影响力。让社区和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存在,并且有效地与党组织实行互动。这种机制创新,可以加强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有效联系,同时还可以为群众办实事。”莫纪宏说。
莫纪宏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在群众工作中的优势,关键在于“行动起来”。长期以来,我党的先锋作用是通过具体的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体现出来的,所以,让“党委下沉”,实际上是让党与人民群众加强联系,这是增强党组织自身的活力、加强党的战斗力、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记者杜晓 实习生谷艳东)
来源:2011年05月26日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