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李顺德退休后更忙碌
字号: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高欣 法治周末记者 王婧

说到社科院的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可能再没有人比李顺德更有感情了。

忆及十六年前,郑成思教授正在筹备组建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看到李顺德在《中国专利报》上一周两期发表的研究文章后,这位伯乐兼"发小儿"便跟李顺德说:"你过来吧,咱们专门做这个。"

从此,学无线电工程出身的李顺德便彻底扎根知识产权领域。

如今,李顺德已退休整一年,但他却丝毫未见轻松。在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我不坐班,但每周要在这边呆一天,还要去中科院研究生院呆一天。其他时间基本就是上课、开会和做课题。"

"哦,还要跟媒体打交道,今天下午刚送走两拨。"他微笑着说,和蔼且亲切。

首批专利代理人之一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在京城长大的"老三届",李顺德的生活似乎一直都很平顺。

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北京邮电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专业。"读大学是带工资的,当时我已经在北京电子仪表工厂工作了。"李顺德说。

1984年,广电工业总公司科技处成立专利法实施局,欲招收理工科大学生进行首批专业代理人培训。这成为李顺德事业方向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就培训了一个月,出来就是新中国的首批专利代理人了。"李顺德回忆道,"当时出来还是觉得工作重要,先干专利,也做了一些相关研究。"

成为专利代理人之后,李顺德赴北京电子科技情报所任副所长,搞科技情报研究,进行专利代理。

渐渐地,李顺德对知识产权的研究逐渐深入,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对这一领域进行自己特有的关注、研究和分析。

1993年,为应对中国复关,李顺德花了"好几个月"、写了"好几万字",从计算机软件、医药、集成电路、化工产业、电子无线电五个单元阐述了入关影响。

就在这个时候,郑成思教授开始研究国际法知识产权,并欲组建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他是我的'发小儿',我们是一个机关大院长大的,两家关系一直特别好。"李顺德说。

就这样,李顺德成为了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第一批研究员,当时的研究中心也只有5人。

由于在工厂和情报所积累了丰富的行政工作管理经验,李顺德到了社科院之后主抓行政。"主要依靠平时的各种积累,在干中学。"这是他研究和管理的法宝。他举例说,比如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生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等等,专业性很强,是突击不来的,只能靠日常的积累,到用时再深入。

"做知识产权,什么都得关注。"总结十多年的经验,他这样说道。

李顺德退休后的生活,忙碌如故。

去年6月份退休后,李顺德被返聘回社科院;同时,他还被中科院聘为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这个很具理科特点,有所挑战";有时,他还会接受当事人委托或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参与讨论疑难案件,并参与相关司法解释的修改。"还要讲课和培训,比较忙"。

逆耳的话也要讲清楚

参与讨论和办理了这么多知识产权案件,总有几件是让李顺德记忆深刻的。

当年,有一场南北方两家企业关于蓝带商标的"对峙"。"事情出来后,我们进行了讨论,认为双方都有问题,但北方企业的问题更大些。所以,当北方方面来请我们作分析时,我就说:'不管谁委托我们,我们也必须把问题讲清楚,即使是逆耳的话。不讲不等于不存在'"。

同样的原则也贯穿在"老干妈"事件中。

当时贵州和湖南两地各有"老干妈"品牌,在已经参加了贵州方的讨论后,湖南一方又进京请他再讨论,"我就跟他们说,可能谈意见的话会对你们不利,他们说没关系,这样我就又去了。"他笑着回忆道。

"都是从法理出发,实事求是,对逆耳的话也要讲清楚。"李顺德说。

2003年,美国通用和中国奇瑞为一款车的外观设计起了纠纷,并步步升级,导致最后两国政府进行交涉。

当时,正值中美部长级会晤筹备阶段,美方提出:会晤前,中方需先就近期美中经济摩擦中的几起案件表明态度,其中就包括通用和奇瑞外观设计之争。

"在访问团赴美之前,我们被召集来一起开研讨会,讨论这个事情中方到底有没有错。"李顺德说:"当时奇瑞总部的研发人员,抱着一大摞车型开发的资料和几乎所有的相关证据就来了。"

讨论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由于通用旗下的这款车型在中国没有申请过外观设计,因此,根据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即使是奇瑞参考和借用了其部分设计因素,也并不构成侵权。

"这种涉外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案件会越来越多。"李顺德说:"现在,各个国家已经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竞争工具,实际上是市场和经济的竞争。"

中国的知识产权之所以逐渐在国际上引人瞩目,在李顺德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势必引起各方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其中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知识产权也是一种竞争方式。毕竟,知识产权和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外交都是分不开的"。

对于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李顺德很乐观。他认为,中国用了短短2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知识产权的百年之路,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公约的水平。现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比较先进,水平不低。最大的问题就是执法问题---第一,在司法上,需要专业的司法机构;第二,要将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机关弱化,同时加强行政执法的专业化。

提到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李顺德特别关注这一点。"如果不剥离旧的执法队伍,建立新的、独立的、专业化强的执法队伍,就有可能分工不清。"他举例说:"有些知识产权的案子,在见多了大案要案的公安看来就是小菜一碟,视角不同。"

追求朴实的理论

"在碰到知识产权问题时,如果用现有的公约法条解决不了,我主张,退回到基本理论概念中去。"李顺德这样阐述道。

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中,他都十分看重基本功练习,看重基本理论。"现在的时髦理论靠不靠谱,还要到根上去讲。"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这种讲究基本分析判断的原则得益于中学母校的"恩赐"。"北京四中七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他回忆道。

李顺德在北京四中度过了整个中学时光。他回忆说,北京四中有着很好的"素质教育传统"。学校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基本功的培养,新老教师集体备课,统一要求,让学生对知识都能做到"当堂消化"。

"现在,我们当时四中的校友每年元旦都会聚会,我们都感觉到,北京四中给我们的深远影响。"他笑着说。

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了如今亦为人师的李顺德的教学上。

似乎已成习惯,如今,李顺德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知识产权课上,他必然会首先提及基本方法的重要。"我会告诉他们,这门课怎么学、知识产权法应该怎么学,从中学学到的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那就是---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他说。

如今,李顺德被邀请去给来自相关各方的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面对特点各异的受众,李顺德显得很有信心---"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

"在培训和授课时,我总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不知道这些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干什么用的。"李顺德接着略显担忧地说:"要讲究科学的态度,不搞花里胡哨,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总告诉学生,你们把现在的问题说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从最基本出发,抛弃华而不实的理论,在学风上更扎实。"

理工科出身的李顺德坦言自己喜欢"朴实的东西",注重"怎么解决问题"。

"知识产权更注重实际应用,关键问题也在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推动?有何用途?等等。"他解释道。

当面对学生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李顺德有着自己的原则---"读成熟的、经典的、过去的书"。

"作为一种积累,读书很重要。有学生让我给他们推荐知识产权的教材,我只能跟他们说:以一本为主,同时参阅其他人的。进而分析比较,看看哪个有道理、哪些理论经不起推敲。"他说。

李顺德反对单纯地追求理论,"不讲时髦理论,讲究基本判断"。这是他的学术风格。

提到最近在中科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的走马上任,李顺德来了精神。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我的目标很清楚,就是用知识产权促进科研。"

接着他介绍说:"中科院有着浓重的理科氛围,在那边普及知识产权,就是要当好'配角',让理工科学生如虎添翼,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产权知识来促进科研、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我还从中科院的教学体系中,学到了个好方法。"他说:"每周开设研讨课,由学生或老师自选专题,题目主要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最新动态。上课的时候轮流发言,课下写总结评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也提高了青年教师们的能力。"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