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罗豪才说,中国具有"和合"文化传统,现在又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崇协商、合作和共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以和而不同,不同观点主张之间可以求同存异。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契合中国"和合"文化传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现实、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要的人权保障"中国模式"。
王晨在致辞时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60年来,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人权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
"第二届北京人权论坛"十一月三日下午闭幕,来自二十六个国家的近百名人权高级官员和学者在减贫领域达成共识,强调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援助、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减贫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而影响到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的目标,使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一千三百万,说明中国对人权的理解是正确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注重公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
泰国国家人权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管理局局长素巴猜·林巴攀表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减贫方面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减贫的主体一直都是政府。事实上,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层面的不足,并带动更多公民的参与。除此之外,各国应多开展与此相关的区域合作、国际合作。
沙特阿拉伯人权署董事会成员埃尔蒙尼夫表示,各国政府都在财政预算中加强了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补贴,但存在预算不够、法律漏洞导致逃税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解决。
秘鲁外交部经济事务副秘书罗德里格斯在对中国减贫成就表示赞赏的同时,也表示公开、稳定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缓解贫困和赤贫问题,国际社会可就此进行深入磋商和协调。
法国巴黎八大人文地理学教授、现代交流研究中心主席皮埃尔﹒皮卡尔说,中国向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展示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其中的经验值得更多国家借鉴。减贫与促进人权进步有着内在联系,希望更多的国家能够将减贫纳入到国家政策和国际战略当中。
法学所李步云研究员、柳华文处长和莫纪宏研究员等出席了此次人权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言。
(中国法学网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