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在第六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上的致辞
李培林
字号:


尊敬的姜伟副院长、张文显副会长、俞家栋司长,

各位领导、专家和博士后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第六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今年恰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实施25周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节点,我们以“回顾与展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为主题,举行这么盛大的学术研讨,有着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厚重的学术担当。“公堂盛会酬佳节”。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支持本届论坛的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研究所及腾讯研究院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欢迎各位的光临!也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1992年,我国首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科院是首批设站的单位之一。多年来,我院高度重视博士后事业发展,积极创新制度,不断优化服务,在博士后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在人社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工作中,我院法学等9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是全国参评学科获优率最高的单位。

多年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社科院始终在共同探索博士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学术交流,2005年起,我们三家单位陆续在多学科领域共同主办全国性博士后学术论坛,至今已在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举办博士后论坛50余届,参会博士后近5000人次,编印论坛论文集近50部。此外,为提高博士后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012年,我院和全国博管会共同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旨在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博士后人才优秀学术成果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博士后科研成果和优秀博士后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截至2017年,《文库》已经累计推出了六批成果,共出版219部著作。其中,第一批到第四批出版的151部著作中,已有29部陆续获得了董必武法学成果奖、孙冶方金融创新著作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国家及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

促进全国法学博士后学术交流,也一直是我院法学所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创办最早的全国性法学博士后论坛,“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已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陆续召开了五届,与会专家及博士后分别围绕“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法学与法治发展30年”、“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题展开热烈研讨。每届论坛均有亮点,在全国法学博士后群体中影响大,在法学界的反响好,已成为全国法学博士后、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沟通的盛会和展现风采的舞台。

今天,这么多著名法学家和中青年法学学者兰玉同班、济济一堂,也非常难得。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很快我们还将迎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如何通过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以来20年、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新中国建立以来近70年直至中国5000年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梳理,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发现道理,提炼理论,并为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持,是当代法学界的重要任务和伟大使命。因此,今年的论坛有其更加特殊的意义。我也愿意借此机会,谈几点想法,与各位法学博士后和中青年法学家交流。

第一,面向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新的历史定位,来提高法学研究的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一定会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要更加关注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共识,也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的关键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极其不易的历史跨越。二战后70年来,只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转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转型陷阱的泥淖之中。而我国在实践中,民生保障、社会公平、生态保护、社会秩序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与人民的期待也还都有距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勃兴的条件下,以前运动式、注重短期政策目标的治理方式就需要总结和反思,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成为治国理政的新要求。

第三,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创新。在去年的5.17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他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个月,在7.26重要讲话中,他又提出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此,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将会更加重视理论创新工作。

我们知道,与其他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法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法学的重要概念、理论工具和整个话语体系都受西方影响极大。包容借鉴当然是必要的,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伟大实践的开展,随着我国法学界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也应该逐渐提出和构建我国自己的重要法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中央编译局曾经有一个材料,谈语言翻译在话语体系建立中的重要性。其中谈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的翻译中,英译打破了一些传统的翻译手法,使得国外很容易理解。比如“法治”,过去我们翻译为rule of law,这是通常的译法,但在这本书中不够传神。现在他们翻译成governance based on law,一下子就活了。所以,在学习和借鉴外来理论资源的时候,要以高度的主体性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力,进行比较与鉴别,不能教条僵化,要立足中国法治发展的实践,提炼出我们自己的法学理论,并贡献给世界。中国发展的丰富实践是我们的坚固基础,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第四,要更加重视培养中青年法学理论家。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我们常说,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家是酒,越老越香。但陈酒必出于新酿。青年是法学研究事业的未来。要切实采取各种方式,为青年法学学者创造条件、解决困难、拓展空间,促使他们早日成才。

在这些方面,法学所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是中国法学研究的国家队,法学所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法学界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流动站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建成了一流的专家队伍,形成了正直精邃的学术传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法治人才。法学所与多家工作站(比如:最高院、北京社科院、贵州社科院、腾讯等)大力发展合作,深入拓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平台建设;2012年,法学所率先面向全国法学博士后,组织博士后科研成果评奖。今年他们还创新性地评选了10位“杰出博士后”称号获得者以及10位“杰出博士后”提名奖。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上成就斐然。

大潮汹涌显本色,风正帆满好行船。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中国发展的丰富实践是法学研究的最大富矿和难得机遇,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希望广大法学研究者抓住契机、不辱使命,为中国的法治理论创新做出更大贡献。预祝本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