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对本次论坛的一点想法。我们这次论坛虽然只召开了一天,但它达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一,首届法学博士后论坛达到了彼此交流的目标。首先是实现了在法学不同学科之间交流。本次论坛涉及到法学11个二级学科,这11个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后代表发言,他们从各自的视角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样众多法学二级学科的学者聚集一堂,就共同的主题展开研讨,这样"综合性"的论坛现在已经不多了。我们现在参加的多数是各个科学专业非常专门的研讨会,在这种分散式、专题式的研讨会成为普遍模式的形势下,我们举办本论坛,由法学诸多二级学科共同研讨一个问题,我们从法学不同二级学科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法学博士后进行了交流。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我们国家现在有11个单位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即:中国社科院,北大,人大,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单 位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总 计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13 | 24 | 40 | 28 | 22 | 127 |
北京大学 | 5 | 4 | 3 | 3 | 5 | 20 |
人民大学 | 6 | 11 | 11 | 13 | 15 | 56 |
对外经经济贸易大学 | 2 | 3 | 5 | |||
中国政法大学 | 13 | 10 | 23 | |||
武汉大学 | 3 | 8 | 6 | 4 | 7 | 28 |
西南政法大学 | 8 | 5 | 13 | |||
吉林大学 | 5 | 9 | 14 | |||
南京师范大学 | 3 | 3 | 6 | |||
厦门大学 | 1 | 4 | 5 | |||
华东政法大学 | 12 | 18 | 30 | |||
总 计 | 27 | 47 | 60 | 92 | 101 | 327 |
今天虽然有些博士后流动站的法学博士后没有来,但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论坛上还是实现了诸多不同单位之间的法学博士后的交流。第三是在合作导师和博士后之间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大家可能看到了,我们这次论坛在议程安排上有一特殊的现象,就是发言的博士后一共是17位,而参加点评和主持的博士生导师和相关专家却有23位。一般来说,这种安排的结构是不太多的。恰恰是在这样一种博士后和合作导师的互动当中,大家在论坛上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博士后论坛和相关课题的研讨。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不同,通过本次论坛的议程安排也体现出来了。
第二,首届法学博士后论坛展示了我国法学博士后工作的成绩。第一个展示的,是我国法学博士后和合作导师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对于我国法学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有些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微辞。我想通过今天的这样一个展示,通过今天各位杰出智慧的贡献,使这些人的误解或者偏见不攻自破。第二个展示的,是论坛体现了我国法学博士后和法学博士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以及更大的区别和不同。今天参加论坛的博士后最多的时候达到70位左右,同时还有30位左右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在论坛研讨的过程中,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刚才梁慧星教授讲了,夏勇教授原来也讲过他们之间的区别),对此我就不多说了。在今天的论坛中,展示了博士后的高水平、高质量,证明了我国法学博士后的培养是非常成功的,今后应当大规模发展。。
二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目前法学博士后培养的状况。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数量不断增多,但仍然很少。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数字,就是2001年全国法学博士后一共招收45人,到2005年招收到了176名。应该说是逐年在增加,相信2006年的数量还会更多。
学科\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总 计 |
法 学 | 45 | 72 | 82 | 142 | 176 | 517 |
全国博士后 | 3264 | 3904 | 4495 | 4889 | 5933 | 22485 |
百分比% | 1.37 | 1.85 | 1.82 | 2.9 | 2.96 | 2.29 |
注:这里的法学博士后是"大法学"概念的统计数,包括政治学、民族学、新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等学科和专业。
学科\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总 计 |
法 学 | 45 | 72 | 82 | 142 | 176 | 517 |
理科总数 | 3525 | 3278 | 3532 | 3489 | 3631 | 17455 |
百分比% | 1.27 | 2.19 | 2.32 | 4.06 | 4.84 | 2.96 |
学科\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总 计 |
法 学 | 45 | 72 | 82 | 142 | 176 | 517 |
文科总数 | 562 | 763 | 963 | 1248 | 1479 | 5012 |
百分比% | 8 | 9.43 | 8.51 | 11.37 | 11.89 | 10.31 |
但是,我国法学博士后的数量在全国博士后当中的比例仍然非常的低。2001年的时候,我国法学博士后的数量在全国博士后当中只占1.37%,到2005年的时候也仅达到2.96%。这是一个参照系。第二个参照系就是,我国法学博士后的数量与经济学博士后的数量相比,差距非常大。从2001年到2005年的整个比例来看,经济学博士后的数量占全国博士后的数量达到6.8%,而法学的平均数量才达到2.3%,法学只是经济学的1/3左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要通过法治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量法学博士后这类高端人才。法学界要大量培养博士后这类精英人才,才能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个特点是,尽管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有关法学博士后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但是各项制度包括制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包括梁慧星教授提到的我们关于博士后的很多理念、观念和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刚才李明德教授提到,我们的法学博士后培养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制度我们没有提到,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断完善和健全的问题。第三个特点是,我国法学博士后的设站单位在日益增多,但是总量仍然非常少。也许我的统计不准确,现在全国一共只有11个单位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同中国法学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和中国法学院的发展速度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据今年上半年统计,我国的法学院(校系)已经发展到620多家。我国的法学博士培养数量很多,法学博士点在增多;法学硕士点和培养的法学硕士的数量在增多,但是我国法学博士后的培养单位和招收法学博士后的名额,严重滞后于我国法治、法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举办首届法学博士后论坛,请来那么多方方面面的人物,其中一个愿望就是要通过论坛展示我国法学博士后及其合作导师的实力,推动我国法学博士后事业加速度的、大规模的发展。
三是讲一些感谢的话。首先,要感谢我们今天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冷溶教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罗锋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教授、国家安全部副部长马建教授、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李联伟教授等。尤其是要感谢江必新教授,他退掉了机票,推掉了另外一个会议,专程从长沙赶到北京来参加我们的论坛,并且从早上一直坚持到现在,为我们论坛做了非常多的贡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江院长(江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我们嘉宾当中,我们还必须提到司法部的王公义主任,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在论坛发言中做了精彩点评、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再就是感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杨凯教授、金杜律师事务所的高宗泽教授、国家法官学院院长怀效锋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光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国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大元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立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叶必丰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冯彦君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里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旺洪教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东教授,他们很多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这个论坛,风尘仆仆,有些在今天晚上还要赶回去。他们的到来、支持和参与,是我们论坛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代表承办单位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我们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中心的老中青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法学所的各位老同志,包括李步云教授、韩延龙教授、刘楠来教授、王可菊教授、马骧聪教授、崔勤之教授、陶正华教授以及早晨到会的王家福教授等等,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天气炎热,不顾身体虚弱参加本次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许多高见。例如,韩延龙教授带病在身,还一直把论坛中他的任务完成后才离开会场。这些老师的到来本身就是对中国法学事业,对中国法学博士后事业的最大支持,是对我们各位的最大提携。他们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殷切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应当铭记在心,并感谢他们的到来和参与。梁慧星教授、孙宪忠教授、徐立志教授、王晓晔教授、周汉华教授、莫纪宏教授、沈涓教授、李顺德教授、邹海林教授等法学所和国际法中心的中年专家,他们都是中国法学和法学博士后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法学研究事业的顶梁柱,他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科研任务非常重,参加今天的论坛并为大家提出了非常好的、非常多的评论、点评和指导性的意见、我们要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第三,要感谢今天参加论坛的所有的法学博士后。我们都是同仁,是一个战壕里为中国法治和法学事业而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战友。很多博士后工作非常繁忙,科研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很大,为了参加今天的论坛,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这种精神应当予以表扬、肯定并且发扬。这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也是各位博士后未来成为走向世界法学论坛、成为世界法学和法治大家的精神基础。我们希望各位博士后能够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用这种精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实现老一代法学家、包括梁慧星教授提出的殷切期望。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当然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今天的论坛,虽然发言时间短了点,发言人数少了点,但是我们有巨大的精神收获。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到的激励,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的目标,我们在这个地方受到的熏陶,将伴随我们终身,将影响我们恒久。
最后,我要对为本次论坛做出大量的会务服务和各方面服务的后勤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