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从首相参拜案看司法审查制度在日本的命运
字号:

2006年8月15日,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步历届首相后尘,连续第6次参拜靖国神社。它在中国及亚洲,甚至在日本本土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反响。在中国,"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可能在更多的层面上是作为政治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的。事实上,"首相参拜事件"不仅包含着各种复杂的政治信号,而且反映了日本宪法的政教分离等各项重要原则在日本的运作实况等诸多法律问题。我相信本次会议会对此有充分的讨论。在此,我仅从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的角度,谈一下日本司法审查制度在日本的建立、发展及其遭遇的障碍。
    对日本来说,司法审查制度本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产物,而是来自于西方的舶来品。日本虽然早在1889年就制定了明治宪法,却没有模仿英美式的宪法制度,而是参照了与其专制文化类似的普鲁士宪法。受本土传统文化的束缚与普鲁士宪法的影响,明治宪法并没有采纳司法审查制度。然而,明治宪法的实行仍然使得司法制度从传统一元政治体制模式中破土而出,传统文化由此发生裂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法审查制的导入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日本国宪法》的颁布实施,美国式的司法审查模式在经历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磨合之后应运而生。而它在日本的发展也同样伴随着不同文化互相冲突与融合的复杂互动过程。从首相参拜所引发的一系列宪法诉讼中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互动的过程。自就任以来,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6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其第一次参拜靖国以来,已有共计900余人以违反宪法为由要求地方法院判决他和国家给以损害赔偿。诉讼涉及6个地方法院和2个高等法院,共计11起。但是,有趣的是,针对上述同一被告的同样性质的行为,各法院针对同一法律事实的认定及判决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它们首先反映了日本法官的宪政意识有着明显的分流。事实上,有关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正是当代日本司法审查制运行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法官宪法意识的分流,也体现了包括保守统治层在内的日本社会各界对司法审查所蕴涵的宪政价值有不同的理解。战后宪政制度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日本社会,不同社会力量拥有不同的宪政意识,正是这种不同宪政意识的较量决定了司法审查制度在日本的意义及其实施的程度。
    稳定的制度和文化本是一对共生体。没有文化的支持,新制度难以维持长久,但制度的冲击又确实推动着文化的变迁。虽然司法审查制度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下被强行植入日本的政治土壤中,但无论军事和政治压力如何强大,却难以在一夜之间改变曾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政治观念。司法审查这一来自西方的制度种子在日本本土文化土壤中逐渐发育生长,但宪政制度的突破并没有立刻带来传统文化的断裂。朝野上下,残留的传统文化与民主宪政意识仍处于较量和斗争过程中。最后,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司法审查制度所蕴涵的西方价值在通过宪法再次进入日本之后,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样,而是必然会带上日本的色彩。反过来,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文化并不是超越的实在,而只有通过它的拥护者才能维持下来。在战后日本的多元化社会中,代表各种观念和利益的社会力量都有权利存在并宣传自己的信条,并积极争取自己的支持者。因此,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竞争决定了政治文化的形态,并最终影响着司法审查制度的意义及其获得实施的程度。
    司法审查制度对于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它在日本实施过程中所蕴涵的宪政制度建构与文化转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许对中国具有更强的启示。如果首相参拜所引发的宪法诉讼为我们带来了任何乐观的提示,那就是和宪法制定之初相比,日本选民的宪法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人民的觉醒才是宪政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