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董开军:难忘最是师生情——青海高院董开军院长致王家福教授的贺寿信
字号:

王老师,您好! 

  您生于1931年,今年是您80大寿。作为您的学生,我一直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虽然有好多话要写,但一面对电脑或提起笔来,就没有了文思,欲言又止,写不下去。接连几天都是写了就改,改了又写,还是那几行字,心里挺急的。为什么呢?我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想说的话太多,感慨万千,真不知从何讲起,而且无论怎样写,似乎都文不达意,不足以表达心境。于是采用了书信体这个写法,这样一来,思路就顺畅多了,写起来就顺手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我有幸作为您的弟子,先后在您指导下攻读经济法硕士和民法博士,直接领受言传身教达六年之久。这让我无论经过多久、身处何地,都不能忘怀。我自告别学生时代走向职场,多年来时空转换,屡经锤炼,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起您多年的教诲和平日的启发,我越发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一本书决定选择

  话还要从开始的时候说起。我与您是先闻名后见面。第一次见到您的名字是在《经济建设中的法律问题》一书中,那时我在黑龙江大学读本科。该书由法学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集体创作,您作为室主任,不仅是撰稿人,而且是策划者、组织者、统稿者。在我印象里,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本专题论述经济建设主要法律问题的理论著作。我买回去后如饥似渴地读了好几遍,为其迥异于教科书的研究和叙述风格所倾倒。后来下决心报考社科院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应当说与这本书有关。 

  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于我而言,则是一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我求学方向的选择。正是青年时代这个看似随机的偶然选择,把我从几千里之外送到您身边,和您结下了一生的师生情。遗憾的是,这本书后来找不到了,估计是谁拿了没还回来。记得此书阵容强大,既有德高望重,现已辞世的谢怀栻先生;也有当时崭露头角,现已蜚声中外的梁慧星先生。1985年初秋,我和邹海林、吴姜宏一同成为您名下弟子,在您指导下开始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我们是应届生考进来的,刚二十出头,朝气蓬勃,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有几分幼稚,也有几分成熟。那时候读研究生,几乎没有就业压力,也没有什么英语考级。每月领取研究生补贴,虽然不多,也够基本生活费用了。那几年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 

  您那时五十多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既是所里的业务骨干,又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为祖国法治建设呼吁奔走;既要带头搞研究,又承担着组织管理职责,还要指导研究生。尽管工作繁忙,事务缠身,但您对我们十分关心,倾注了大量心血。能有机会追随您学习,我们都很高兴,很自豪,同时也心存敬畏。不过,跟您接触多了,更多的就是敬重了。您宽以待人,和蔼可亲,不端架子,从不训人,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您对学生不做硬性规定,不提机械要求,让大家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我和我的师兄弟们其实处在一种宽松、自在的学术氛围中。尽管没有明显压力要求我们干这干那,但在我记忆中,大家普遍比较自觉,能够潜心于学问,并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钻研的题目。没有压力而有动力,靠的就是自觉,其实是一种有引导的自律。 

再续师生情

  毕业时我主动回到家乡省城工作。本以为从此天各一方,只有出差到北京看您了,谁料想一年后我和您重续师生缘!1989年,我再次考进北京,和郑杨一起成为您的博士生。缘分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话概括了为师者的神圣职责,传颂了一千多年。我作为学生,觉得用在您身上十分贴切。您不仅授业,而且解惑,实际上也做到了传道。在中国语境中,含义广泛而复杂。从师生关系出发,我理解就是学业或专业之外涉及人的修养以及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而这类问题是大家都会面临的,须臾不可离开。 

  您对我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您自己可能不清楚,而我当时虽有一些体会,也处于较肤浅的层次。真正有了深切认识,真正感受经世致用,还是在离开研究生院参加实际工作以后,从审计署、北京市委、司法部到现在青海省高院,我在多个岗位、多个部门转战,遇到不少非专业问题,再忆恩师当年所传之道,深觉其正确且富有实效。 

不了的师生情缘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更是终身为师啊!1989年报考博士生时,您为了录取我,专门调整增加了一个指标。这是我青年时期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对我后来人生道路的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过分。对恩师的感激之心,真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一表达出来就不全面了,甚至偏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细想一下确有道理。 

      不过,感情表达毕竟离不开语言。行文至此,仍言犹未尽……

  尊敬的王老师: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您乐天和,但并不疏世事。去年您当选为全国十大法治人物,这属众望所归。您早已步入不以外物而喜的境地,当然淡然处之;但是,您惦念着远方的学生。孙宪忠师兄给我打电话,让我作为学生代表担任颁奖嘉宾。这又一次表明了您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抬举之心!能够有机会为自己敬爱的老师颁奖,这是学生的最大荣幸! 

  您是我的恩师,近八十高龄,耳仍聪,目仍明,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学生倍感欣慰。您投身中国法学事业五十余载,立德立言,桃李天下,学识之渊博,贡献之突出,阅历之丰富,令无数后进学子高山仰止,心驰神往。 

  在此深深地祝福老师身体健康,学术之树常青! 

                                                                                                   学生:董开军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博大

  这主要是从气度上讲的。这既包括知识面,更指胸怀。王家福老师知识广博,不仅精通民法,而且熟悉法学领域主要问题,同时广泛涉猎经济、政治、哲学和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王家福老师心胸宽广,举手投足透着大气。逢事以大局为重,思考问题善于纵观全局,同时举大不遗小、虑远不舍近。 

宽厚

  这主要是从接人待物上讲的。王家福老师对人宽容,能够容下持不同观点的人,能够接受各种意见。善于与各方面协调,团结协作,为法学所建设发展办了许多大事、难事、实事。王家福老师为人厚道,不算计人,更不整人,也很少批评人,可能有老好人之嫌,但无伤大雅。好人能做到老,真是十分不易了。宽厚不仅赢得人们的尊敬,而且能打动人心,使人心甘情愿追随他。 

务实

  这是从作风上讲的。王家福老师是大学者,中外兼修,理论素养深厚,但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囿于理论,更不拘泥于条框。王家福老师奉行务实态度,主持课题或撰写著作,无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几乎未读过王家福老师搞的纯理论研究。王家福老师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积极参加国家立法,为多部重要法律的制定作过贡献,还密切关注司法实践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爱心

  这是从关心他人角度讲的。仁者,爱人。王家福老师就是一位仁者,施爱心而不图报,遇误解而无怨悔。王家福老师对学生十分关心,千方百计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王家福老师对单位同事十分关心,全力以赴帮助大家解决职称、住房、经费等问题。听人说王家福老师在所里讲过撒向人间都是爱,我没有当面向王家福老师求证,但相信是王家福老师的本意。这就是用自己的爱心给大家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学习王家福老师的品格,践行君子之道,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方向。惭愧的是,我还没有学到位,实践中更有许多差距,但我会继续努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董开军院长的学习感悟

    一是:拜读著述 

    二是:坚持听导师授课 

    三是:登门请教 

    四是:多动笔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何搞好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多从导师身上学些东西?因个体差异,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据我个人总结,主要是通过四种途径。 

  首先是拜读著述。王家福老师当时已是法学名家,对民法经济法的研究颇见成效,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我把认真研读王家福老师的著述作为我首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从王家福老师的论述中,我了解王家福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获得前沿的知识,并从中受到许多启发,而且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王家福老师那篇独树一帜且影响甚广的有关综合经济法的文章,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几乎每次读完,都会掩卷沉思,有所体悟。于不知不觉间,我的研究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是坚持听导师授课。王家福老师主讲经济法理论。记得王家福老师风尘仆仆地走进法学所小教室,就开始讲课,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从经济法一词的出现到现代西方的国家干预主义,再到苏联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删繁就简,脉络清晰。我眼界逐渐开阔起来,见识也不断增长。尤其对王家福老师联系中国实际提出的加强经济法制问题,我颇以为然,曾打算以社会主义经济法制为题来写学位论文。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我认为经济法制经济法治这个提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从宏观上统筹研究经济发展的法律治理问题,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是登门请教。这是经常性的讨教学问的方式。那时王家福老师家住永安里一带,房子不大,好像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到家里打扰王家福老师一般是周末或下班休息时间,王家福老师总是热情接待,从不厌烦。师母文惠芳文雅、大方、客气,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其实,登门请教更多的是交谈中的互动,而非简单的求教和指教。有时我会准备几个专业上的问题向王家福老师讨教。有时没有什么具体题目,而是想倾听王家福老师的谈话。 

  四是多动笔。进行研究性写作,或者称科研论文写作。我理解,进行研究性写作,其目的不仅在于早出成果,而在于通过文字活动提炼、升华自己的学习体会,强化、掌握学到的基本知识,还在于锻炼逻辑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对于理论主张和专门知识,光耳朵听了不行,还要眼睛见到;光见了不行,还要经过大脑思考;光思考不行,还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文字表达反过来会检验知识的可靠与否,思考的正确与否。

 

文章出处: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