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莫纪宏、刘仁文、吕艳滨研究员解读关键词:“十四五”大棋局,人民法院如何落子公平正义
字号:

在未来中国发展大棋局中人民法院如何实现精准落子,在“十四五”更加壮阔的时代舞台上如何书写好公平正义新篇章——围绕《建议》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莫纪宏、刘仁文、吕艳滨三位研究员接受《人民法院报》记者邀请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度解读。

 

11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公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建议》对未来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详细阐述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在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大棋局中,人民法院如何实现精准落子?在“十四五”更加壮阔的时代舞台上,如何书写好公平正义新篇章?围绕《建议》中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室主任刘仁文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研究员接受《人民法院报》记者专访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

   

《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包括“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解读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莫纪宏

    《建议》描述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第一个时间段所要追求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政策已经完全成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有序地向前推进。

    首先,《建议》肯定了“十三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这就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各项目标是可行的,经过近8年的法治实践检验,已经证明取得了相当成就,这就为到2035年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既定政策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

    其次,《建议》进一步强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通过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更加基础性的制度构建功能和制度保障作用。

    最后,《建议》把坚持依法治军与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放在同等作用的地位,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军事战略方针,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总之,《建议》进一步强调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可行的法治发展目标和战略,确保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关键词:平安中国建设

   

《建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解读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仁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正因此,《建议》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人民法院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安全、建设平安中国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如近年来的依法扫黑除恶刑事审判,对属于黑恶犯罪的一个也不放过,对不属于黑恶犯罪的一个也不凑数;又如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民法院既针对妨害疫情防控的犯罪以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方式加强对各级人民法院的指导,又对疫情期间如何确保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出台多项应对措施。

    新时代应有新作为,人民法院如何以更高水平的工作来助力平安中国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升和改进司法观。现在,无论是中央的要求还是群众的呼声,对法院审判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机械执法,而是要在法治的框架内,把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其次,要加强对新型犯罪的司法应对。如互联网金融犯罪、电信诈骗犯罪,规模大,人数多,如何在分案审理和并案审理中找到最佳平衡点,需要摸索和总结。又如,海洋强国必然伴随刑法“下海”,海事刑事审判也不能简单套用陆地刑事审判,其中要面临不少新问题需要研究和加以解决。再次,要发挥司法示范作用,为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法治声音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中国裁判文书网”面向世界开放,许多优质的案例将成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法治的样本,我们要确保这些案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关键词:数字中国建设

   

《建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

    解读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艳滨

    为了落实《建议》明确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人民法院首先要发挥审判职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保护数字产权,维护数字经济发展秩序。其次,人民法院则要加快智慧法院建设,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人民法院的解决方案。

数字中国建设是以信息化为依托实现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办公、办案、社会治理的智慧化。近年来,全国法院推进的智慧法院建设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于全面推进法院工作、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内部管理、服务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落实“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今后各级法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法院的顶层设计,加强系统研发与审判执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切实实现信息化助力审判执行工作的目标,进而提升办公办案的智慧化水平,让广大干警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要加强办案辅助功能的开发应用,提升类案推送、辅助办案水平,进而提升案件办理质量;要借助智慧法院建设,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推动案件全流程信息对案件当事人的实时准确推送,实现司法信息对社会公众的最大化公开;要打破法院内部、法院与其他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办公办案数据的有序、实时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程度。

 

来源:《人民法院报》(记者乔文心 婧)20201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