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北京拟立法向不文明行为“宣战” 刘小妹研究员就相关问题接受采访
刘小妹
字号:

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随手丢垃圾,遛狗不牵引,机动车乱停靠等不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困扰着大家,目前,这些行为有望得到依法规范。

本周开始,北京市开展了一次为期20天的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票选值得提倡鼓励的文明行为,以及需要处罚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对于如何鼓励、如何处罚也在本次调查中,而调查结果将为北京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提供参考。

文明指数12年连攀升,北京不文明行为仍存在

下午6点半左右,在三元桥地铁站C2口外,不断有市民直接跨过道路中间的护栏,横穿机场高速辅路,短短2分钟时间,就有5、6名市民翻越栏杆。路上不时有机动车飞驰而过,十分危险,而事实上,只需要多走十几米,就有豁口供行人通行。市民张先生说:

“近吧,可能就觉得方便一点吧。我感觉不太好,不安全,再往前面一点有一个豁口直接就能过来的。”

穿过机场高速,就是京密路,不时有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横穿京密路,市民罗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我刚刚有点急事,灯一闪嘛我就着急过来了。”

这样的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过马路的情况在不少路口都存在。

姚家园路、广顺北大街等不少街道,路侧停满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共享单车,不但占用了自行车道,部分车辆甚至停在了人行便道上,还压住了盲道。

在六里屯公交站,因为路侧停放的机动车,31路公交车无法进站,只能在马路中间上下乘客,每天都在这儿搭乘公交的赵大爷不住摇头:

“公交站牌那真的不应当停车,这儿停了车,公交车进不了站,我们没办法,就只能在马路上上下车。”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也存在不少不文明的行为,不排队上下车、大声喧哗、随地丢垃圾、用手机功放看视频、玩游戏等。北京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22车队党支部书记张朝晖表示:

“在车内有用手机看视频或者是玩游戏的声音比较大,容易造成旁边乘客的不满;还有吃早点把塑料袋随手就塞在玻璃缝里,或者扔在座位底下;还有些乘客踩踏座椅,乘务员劝阻,他也不爱听,旁边的人帮着进行劝阻,他就认为别人都是多管闲事。”

此外,广场舞扰民、遛狗不栓绳、社区楼道内乱堆放杂物等不文明行为也深受市民诟病。

市民:“跳广场舞我们不反对,但是能不能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就比如说我们旁边有街心公园,别在我们楼底下。”

市民:“每天都能碰见遛狗不栓绳的,小孩有时候会害怕,虽然狗主人都声明说这狗不咬人,它是实际上是有危险的。”

市民:“楼里面一直有乱堆杂物的现象,比如说家里面不用的家具,还有电动车、自行车也直接堆在楼道里,还蛮有安全隐患的。”

立法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正当时

首都文明办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已连续12年攀升,但很显然,实际生活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这次的促进文明行为调查问卷中,就提到了包括机动车乱停靠、行人或非机动车乱穿马路、共享单车乱停放等近20项市民反映强烈的不文明行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介绍:

“这次对于市民的文明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们会广泛的征求市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都纳入到立法的进程当中来。

希望通过立法的过程作为一个凝聚共识的达成社会认同的过程,使我们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够得到扎扎实实的提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认为,现阶段通过立法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正当时,既可以促进城市文明,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软实力。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的精神文明在某些方面有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比如说,原来没有汽车,现在绝大多数人家里都有汽车了,但是我们的开车的行为有没有跟上?现在我们的地铁比原来多多了,但是我们乘地铁的行为的文明程度有没有跟上地铁的公里数的高速发展?

在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我们有一些法律可能滞后了,有一些可能是原来执行得不是很好,比如吸烟、随地吐痰等等,那么,在这次立法中应当是有所突破。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0多部文明行为促进的地方性法规,但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法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周继东分析。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该在文明程度上表现得更高一点,因此对促进文明行为的法律制度是有需要的,再有,现在的文明行为确实有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小妹表示,立法过程中,首要工作是区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同时,注意协调与现有法规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精准立法。

“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精准立法,坚持问题导向,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最需要法律去调整和规范的一些重点的道德领域。”

在对于文明行为的鼓励和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定量方面,她建议,在立法时一定要细化具体行为的不同奖惩措施,通过行政手段、民事责任、信用制度或其他多种方式共同规范,重点是把握奖励和处罚的“度”,实现有效但不过度。

“在立法中优化和整合执法的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和法律规范明确和简化取证程序和条件,可以考虑建立举报的制度,无论是对文明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实施有奖举报。”

破解不文明还应多管齐下

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诞生于深圳——2012年底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圳交通广播记者孙明非介绍,条例出台后,有力促进了深圳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

“比如说,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现象几乎是看不到了。

这些年,深圳的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地增加一些补充条例,完善文明行为促进方面的规定,比如,针对地铁饮食、不文明占座、随地便溺等都有新规出台,规定内容是非常明确的,并且处罚力度有一定的震慑力,所以出台之后成效显著。

当然,还是存在一些执法的盲区,比如,有非机动车会钻空子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景区内还会出现一些破坏行为等。

监督难、取证难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因此促进文明行为条例出台后,落实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管、执法尤为重要,北京律协交通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镇胜说,各执法部门应出组合拳。

“这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应出组合拳来综合治理,一定要落实到多元化、强有力的执行部门,比如说城管、公安、交警还有其他的一些执法部门。同时,在监督、执法过程中,有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科技、大数据等等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忠认为,部分上位法制定时间较长,内容和处罚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飞速发展,应当适时调整。

“比如说,针对同样的行为,上位法规定了罚款数额还有拘留的时间,下位法只能在这个范围里。希望对于制定时间已经比较久,处罚明显偏低的上位法作出相应的调整。”

由于不文明行为涉及面较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周继东提倡,应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共同监督,同时,他建议,各级政府应当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

“现在有很多违法行为是由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只有各级政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有好的环境,好的服务设施,好的卫生设施,很多人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自觉去遵守。”

同时,还应着力加强文明行为的鼓励、宣传、教育,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表示:

"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多开展市民群众需要的文明实践活动,形成更强有力的德法共治的路径。

据悉,这部北京文明行为促进的法律条例,预计将在明年正式出台,但文明行为的促进并不是单靠一部法律条例就能一蹴而就的。

立法是道德的底线,主要着力于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而要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还需要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市民长期的共同努力,德法共治,才能真正推进北京的城市文明建设。

来源:《北京拟立法向不文明行为“宣战”》,《今日交通》2019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