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熊秋红研究员接受新华网采访 高度评价“两个规定”
字号:

原标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今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杨维汉、崔静)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公益诉讼迎来最强“国家队”;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让“红顶中介”摘帽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从严管理干部队伍,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激荡磅礴伟力。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攻坚克难、冲破藩篱,不停息、不懈怠,改革劈波斩浪前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顶层设计新思路

关键之年,必有关键之举;蹄疾步稳,方能谋深致远。

改革就要拿出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今年以来,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破浪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把全面深化改革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置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对改革提出通盘要求——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理清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增强改革的有序性。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坚定有力的话语,清晰明确的指向,始终贯穿以人民利益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狠抓落实为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为改革进程指明了航向。改革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纵观今年召开的六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的改革议题涵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科学、明晰的“施工图”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扎实稳健向前迈进。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陆续推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指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明确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标准,规范下的方式,疏通下的渠道,有利于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用人导向。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的238项具体治理措施,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水节约集约使用、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

清晰的改革思路、缜密的改革布局、有力的改革举措,为改革政策举措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制度和思想保障。“牵得住牛鼻子,才找得准突破口。注重战略思维,改革体现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攻坚克难谋进取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硬骨头”再硬,也必须“啃”下来。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积累不少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敢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改革者迎难而上,站在高起点,进行整体性考虑和系统性设计,破难题、固基础、谋长远。

改革,就是要敢于向问题动刀,啃硬骨头、过深水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用13个条文建立起3项制度:司法机关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与此配套,中央政法委也印发了《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为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划定红线,明确责任追究,确保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公正办案。

“两个规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划定了领导干部和司法人员不可触碰的红线、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向全社会表明了维护司法权威应当从领导干部做起的鲜明态度。以此为起点,一系列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举措可渐次展开。”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熊秋红说。

如同司法体制改革,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力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改革取消、下放多项审批权力。今年5月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工商、质检、税务分别核发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一次性核发营业执照。中办国办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半官方性质的“红顶中介”加速与行政职能部门脱钩,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国务院决定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权力“瘦身”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化民生“施工图”,各地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努力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对接百姓需求提供了政策保障。

从行政体制到经济体制,从社会管理体制到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到涉及医疗体制、就业制度改革,改革之“全”、改革之“深”,前所未有。

增强群众获得感

2015年5月4日清早,北京律师孙磊走进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立案。取号、排队、导诉咨询、窗口办理、立案完毕,整个流程走下来,孙磊看了一下手表,从进门到出门只用了22分钟。与此前少则2小时多则半天相比,速度、效率大大提高。

改革为人民群众打开了一条通往公平正义的便捷之门。孙磊的亲身经历就是对改革的最好验证。今年5月1日起,人民法院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法院仅对起诉的形式要件进行核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改革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晒出立案改革首月“成绩单”:全国法院5月份共登记立案113.27万件,同比增长近三成,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0%,“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成为常态。

中央提出,改革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贯穿改革始终。

“不出县就看好了病,分级诊疗确实既方便又实惠。”今年65岁的谭瑞成是山西省清徐县清源镇吴村农民,去年因为脑缺血到大城市住院治疗一周,尽管有新农合报销了55%,自己还是掏了4000多元。今年老毛病又犯了,他在县医院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看了病,治疗费用总共是1490元,报销后个人只花500多元。

让这位农民受益的分级诊疗是新一轮医改进程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创新:通过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政策,人民群众正在享受更便捷、更省钱、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意味着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对国民,它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期盼。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中央财政引导设置创业资金,创业热潮正在兴起,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分类招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创新模式,职业教育正在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为低收入家庭带来希望;通过分类分段设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等手段,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正在缝补社会救助体系的“网底”,为特困群体解决“燃眉之急”……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正在成为改革的度量尺。

来源:新华网201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