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人民日报采访:五位一体 共筑文明(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篇)
记者 刘文波 刘 毅 潘俊强
字号:

2014年08月25日 人民日报 要闻版第六版

采访的视频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4/0825/c239645-25530251.html

引子

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旅游景点,攀花折枝、"到此一游";开车上路,强行并线、无视规则……这些不文明行为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文明现象的最直观感受。文明到底是什么,可能千万个人有千万种回答。

事实上,文明的内涵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文明一词也不止一种词性。作为名词,它囊括了人类的发展史。从居住洞穴到摩天大楼,从穿着兽皮到华服美裳,关于文明的记载也从口口相传落入文献典籍,又从纸面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明的地位不言而喻--东方文明的源头在中国,华夏文明独一无二,从未中断。当然,华夏文明也曾徘徊,近现代史上的列强欺压、割地赔款,让这一古老文明遭受了巨大冲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探索道路亦蜿蜒曲折,但是在一代一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勇往直前中,今日中国取得了让世界侧目的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探索和创造必将丰富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

作为形容词,文明落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肩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腰包鼓了、生活富了,怎样才称得上文明?举止有度,谈吐有节,诚信友善,爱人爱己,或许只是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意义为何?如何厘清"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多维性、时代性和渐进性?为此,我们专访了三位专家学者,一起走近"文明"。

多维度理解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标志

记者:怎样理解核心价值观中将"文明"作为关键词之一?理解文明可以有哪些维度?

孙正聿: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文明"这个庞大的概念中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程度决定了个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伦理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越来越文明的状态是我们国家努力追求的方向,因此纳入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

孔祥林:文明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制度,而是应该延续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三结合的治国传统,这是中华文明的独到之处。文明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需要物质文明而生存,也需要精神文明而立身。"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工作生产能力和文化水平,既造福社会也丰富自己。

常纪文:在现代社会,文明涵盖的领域广泛,涉及民族意识、科技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是对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科学的升华,可以归纳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大类。

新的时代,基于环境问题突出所带来的发展不可持续性,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或调整,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文明方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反映自然开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活动等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和谐状态和相互作用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孙正聿:理解文明需要多重角度。从个体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来看,社会文明的程度决定着个体文明的程度和水平,每个个体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社会文明。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去理解,各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明构成了整个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的文明之一,形成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在倡导文明的价值观时最重要的宝库。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现在的国际格局中,一些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之名,宣扬包括文明、人权、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行国家利益之实。现代化是当代人类必须共同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用西方特定的模式去规定它。我们不能否定文明的多样性、多元性。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正是形容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借鉴。

螺旋式上升

文明发展是渐进式过程,西方国家也曾走过曲折的历程

记者:能否结合个人经历,谈谈文明之于国家和个人有什么意义?

孙正聿:文明概念本身集中表达了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文明标志着社会进步程度,表明你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状况,个人是什么样的状况。我最近特别爱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只有看到当年的艰难、历史转折的过程,才能看到我们今天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的不易。改革开放35年来,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穿布衣、吃粗粮、住平房、骑自行车"到"穿美服、吃细粮、住楼房、开私家车"。

过去30多年,特别是这10多年来,中国物质文明的进步太深刻太巨大了,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常纪文:我参与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过程,直接感受到了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国家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增设一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挥了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是制度化的文明革命,它和法治改革相结合,将使制度文明的改革进一步程序化和规范化。

记者:有人说,现在精神文明滑坡了,也有人认为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越倒退,您怎么看?

孙正聿:我当年做过一个讲座,有一位听众提了个类似问题,说我们物质充足了,其他的却不好了,为什么非搞现代化呢。我用一个直观的例子回答他,假如我们现在家家室内都有厕所,就你家没有,你需要去室外上厕所,你愿意吗?

什么意思呢?历史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进步首先必须在物质文明上。人们如果没有物质生活的一定满足,其他都是没有现实性的。我不同意把物质文明与其他层面的文明看成反比的关系。恩格斯说:"片面性是历史的发展形式。""历史总是以退步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进步。"不能历史地提出问题,什么也说不清。

孔祥林: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丰富,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人们才能懂得礼仪,懂得道德。实践证明,这样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文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环境污染不是中国的专利,西方国家也走过环境由破坏到治理的历程。上世纪5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发生水俣病,80年代初,英国泰晤士河里甚至没有鱼。中国十分清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补救措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能极大地推进文明进程。

迈进与养成

让五个文明制度化,让充实的精神家园成为文明源泉

记者:向文明迈进,需要国家和个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常纪文:中国应该持续加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法治的建设,只有把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化,形成强大的文明制度资本,国家文明的发展才可持续。应进一步开展法制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中,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立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使社会正义得以实现,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同时,一个文明要想长期地保持先进,需要和不同的文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与和谐。

孙正聿:文明的养成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正如原来那句老话:文明从我做起。每个人要对文明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我作为理论工作者,通过写书、教学为文明建设出一点力。

个人文明的养成要形成自己的充实的精神家园。培养个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生活,精神家园的根基;文化,精神家园的内涵;教育,精神家园的培育;科学,精神家园的真理;艺术,精神家园的陶冶;哲学,精神家园的升华;理论,精神家园的支撑;心态,精神家园的张力;理想,精神家园的源泉。精神家园充实了,人就文明了。

孔祥林:长期从事孔子思想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力量,孔子思想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广泛的传播。因此我认为提高民族道德水平,要立足中国,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

大力宣传普及传统思想文化,要在教科书中加大经典的比重,使传统思想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厂矿。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提高民族的文明程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