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下午,第六十三届“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第一百三十一期“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221教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全球经济中的人权问题”(Human Rights in the Global Economy),特别邀请到了瑞典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Radu Mares副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研究室主任孙世彦教授担任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主任、法学系副主任兼法硕办主任席月民老师担任主持人。在校法学博士生、法学硕士生、法律硕士生以及其他兄弟院系同学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席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主讲人Radu Mares副教授和点评人孙世彦教授的学术背景,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席老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权问题有什么新发展、新特点,如何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进一步保护人权,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法律问题。他希望同学们能从Radu Mares教授的演讲中得到启发。
Radu Mares副教授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了本次讲座的两个核心问题,即经济全球化为全世界的工人带来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要与追求利润的国际企业探讨人权问题?
整场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Radu Mares副教授通过大量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何谓人权,经济全球化中各国所面临的具体的人权保护问题。他说,人人生而有人权,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除了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等,劳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平等自由的权利更值得强调。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世界各地的产业和资源都被仅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人都有不被强迫劳动的自由、接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而这正是人权保护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紧接着,Radu Mares副教授谈到了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一个日益集中化的全球经济中,随着贸易自由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不可避免地占据了优势地位。自动化的机器和机器人逐渐替代了人工劳动,这一变化不仅发生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也悄然改变着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同时,基于交通和物流日新月异的进步,全球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发达国家设计的产品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然后运输到全球各地的市场销售,在享受产业链便捷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失业、工作环境差和待遇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违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而也为国际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第二部分,Radu Mares副教授主要围绕着跨国公司讲述了如何具体保护世界各地工人的人权。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人权问题的复杂性,有的涉及环境污染,有的涉及海盗等刑事违法行为,有的涉及政府同谋和司法腐败,每个案例都触目惊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人权案件中,劳工的人权往往面对着强制劳动、薪酬过低、工时过长、健康风险、安全隐患,甚至是性侵等问题的严峻挑战,而科技的发展又衍生出了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受侵犯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联合国在2011年通过了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这一指导意见的简要性、清晰性和对企业责任的引导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这个指导意见仅仅是国际社会规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框架,他号召社会公众以切身行动参与到保护人权的事业中,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分辨跨国企业侵犯人权的行为,并采取行动予以抵制,并在社交媒体跟踪报道侵犯人权的事件。总之,保护人权是整个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孙世彦老师在点评中着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与人权保护相协调,这才是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而不是发展有限论。他将本次讲座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提出了必须坚持在人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认识。
在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举手踊跃、发言积极,Radu Mares副教授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市场中赢得优势、如何提高劳工的人权保护意识、如何看待反全球化思潮、个人如何促进人权保护等问题做了耐心回应,孙世彦老师也做了相应补充。老师们幽默详尽的解答,解除了同学们的疑惑,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最后,席老师强调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权问题涉及政府角色、中小企业、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尽职调查、最低工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产品供应链、社会审计等诸多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政府在促进和保障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应有更大作为,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保障人权过程中应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并采取多种形式将人权保护落到实处。他号召同学们认真学习我国政府制定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积极参与到我国的人权保护事业中。
本次学术沙龙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法学系研究生会宣传部:宋爽撰稿;赵璐、马凡钧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