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田禾研究员做客第五十六届“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之第一百二十四期
字号: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下午,第五十六届“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社科法硕”第一百二十四期学术沙龙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219教室成功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法治指数研究及其方法”,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治蓝皮书》主编田禾老师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吕艳滨老师担任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副主任兼法硕办主任席月民老师担任主持人。在校法学博士生、法学硕士生、法律硕士生以及其他兄弟院系同学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席月民老师为同学们隆重介绍了由李林和田禾老师担任主编、吕艳滨老师担任执行主编的2016年第14卷《法治蓝皮书》及其系列研究报告情况,强调了法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讲座开始后,田老师在材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两点上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法治指数研究,并从法治指数及其相关问题、国内外法治指数对比研究以及相关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展开了本次讲座的内容。首先,田老师讲到法治的内涵在于制度规范、良好实践和公开透明三个基本要素,指出对法治进行量化是时代要求,信息化使法治量化具有了可能性,在这一方面中央对第三方评估给予了充分肯定。谈到法治指数的界定时,她强调,大数据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均十分密切,法治指数创新了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反映社会正义和秩序的现实状况、重视法律制度运行状况的评判、严格依据法律确立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及注重数据的筛选和赋值的专业性等特征,其意义在于完善法学理论体系以打破境外法治评级的垄断并掌握话语权、推动法治和人权保障机制建设、提升研究深度并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并最终为国家决策提供客观精确的参考依据。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由一个公正客观的第三方进行评估,这个评估者应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外的主体,坚持独立性、依法性、客观性和日常性原则,不搞突击检查。

随后,田老师对比了国内外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与法治有关的指数,如世界自由度指数、全球民主指数、全球治理指数、清廉指数以及香港法治指数、余杭法治指数、昆明法治指数、人大中国法律状况等。她指出西方同类法治指数建立在西方价值观与理论基础上,大多将政治权利、政治表达作为衡量民主法治的唯一或重要标准,由此进行的民意抽样调查其结果具有主观性与可操作性。相比之下,国内同类法治指数关注点在于公众对法治的主观满意度,对制度运行缺乏有效观测,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存在评价不够客观、地域性太强以及指标设计和赋值权重具有任意性等问题。因此,田老师在编写《法治蓝皮书》的过程中总结了各方优缺点,将政府透明度、司法透明度、检务透明度、高校透明度和政府采购透明度等五个方面作为法治指数透明度评估指标,通过调查组将相关数据收集汇总、并入各种类数据库,最终由专家、分析、评审三个小组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

接着,田老师介绍了法治指数的数据处理平台,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并简要分析了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相关案例。

最后,吕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明法治指数量化评估的目的是建设性地推动法学发展,数据收集汇总之后不仅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法律学习过程中进行法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吕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方法,比较法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并强调在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注意研究中的逻辑问题。

 

  

 

在提问环节,两位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密互动交流,并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诸如裁判文书网中出现的同案不同判、地方基层法治出现的治理难、高校透明度研究中遇到的不公开如何解决等问题,一一做了耐心解答和回应。两位老师深入浅出、认真细致的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本场讲座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座结束之际,席月民老师高度评价了田禾老师和吕艳滨老师的讲座内容,并对他们百忙中来研究生院给同学们作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法学研究是法科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而实证研究是法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方法,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法治蓝皮书》项目调查和研究,认真学习法治指数研究报告,不断提升自己,共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建设不断进步。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黄贤达、王素敏;摄影: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