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下午,第四十九届“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第一百一十七期“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221教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成因与未来发展——中国与世界、国际法与国内法”,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赵建文老师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科研外事处处长蒋小红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老师担任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副主任兼法硕办主任、北京市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席月民老师担任主持人。在校法学博士、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以及其他兄弟院系同学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席月民老师首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近期动态,引出了本期讲座的选题背景和主题内容。随后,席老师隆重介绍了主讲人赵建文老师和评议人蒋小红老师、刘敬东老师的学术背景,并强调本期讲座的主题是应同学们的强烈要求而确定下来的,对同学们来说意义更加突出。
讲座正式开始后,赵建文老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分析。首先,赵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亚投行的筹建过程和筹建背景。他指出,筹建亚投行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外事访问期间首次明确提出的,至 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共有57个意向创始会员国,其中包括37个域内国家(包括大洋洲区域国家)和20个域外国家,英国的加入是亚投行筹建过程中的重要转折。赵老师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构是亚投行筹建的主要背景。我国外汇储备的现有投资渠道透明度不高、力度不够,我国出现国内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局面,及当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不能满足我国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些都成为筹建亚投行的具体背景。
随后,赵建文老师介绍了筹建亚投行的历史成因。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国际关系理想及实践是第一个间接成因。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本质就是维护东亚和世界和平,当下我国提出与相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我国构建和平国际关系的延续和表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是筹建亚投行的第二个成因,亚投行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配套措施。筹建亚投行的第三个成因是我国及整个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当今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秩序的缺陷是筹建亚投行的最后两个成因。由美国等国家把持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时,往往附加有不平等的政治条件和其他苛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
最后,赵建文老师为同学们阐释了亚投行的发展理念和前景。他指出,“精干,廉洁,绿色”是亚投行的三个发展理念,也是亚投行面临的挑战。虽然发展道路曲折,但亚投行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第一,亚投行可以成为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典范,在域内外合作机制、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决定成员国所占股份和投票比例等方面都将发挥示范作用。第二,亚投行的筹建是投资国和借款国发展繁荣的大好机遇。第三,亚投行的筹建有利于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而巩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蒋小红老师和刘敬东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也作了适当补充。蒋老师从国际经济法角度对筹建亚投行作出了分析。她以中国与WTO的关系及近年来西方国家边缘化WTO、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向提醒大家,亚投行的发展过程中会伴有不可避免的磕绊和困难。刘敬东老师从自己的个人体会出发,提出了在亚投行筹建中,法学工作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亚投行的决策机制建设,亚投行与现有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关系,如何落实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是否需要纳入争端解决机制等等。刘老师还呼吁同学们加大国际经济法的学习力度和投入程度,力求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表现踊跃,赵老师分别就美国与亚投行的关系和亚投行对国内法的影响等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刘敬东老师做了补充。
席月民老师在讲座结束之际作了简短精要的总结,并对三位老师百忙中来良乡给同学们作讲座表示了深深谢意。他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之后,我国立法工作进一步发展,而亚投行的筹建则对我国法治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他提醒同学们亚投行所涉法律问题并不局限于国际经济法,他希望大家加大对亚投行所涉及的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经济法尤其是货币银行法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为亚投行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