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马尔代夫现实情况,外交部发言人连日来多次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马尔代夫,国家旅游局也已发布安全提醒,提示国内旅行社暂停组织赴马旅游。但仍有一些旅游服务商家和游客无视安全提醒,“蠢蠢欲动”。而去年底和今年初,在我国外交机构频频发布旅行安全提示的情况下,也仍有旅行团赴叙利亚旅游。
身未动,心已远。旅游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却只有在今天才更加便利。在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竞争剧烈的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
在漫步中放松僵硬的心灵,在美景中寻回灵魂的悸动,在遐思中丰盈枯竭的才思。所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旅游中见识文明的互动,体验不同的生活,广交不同的朋友,唤醒沉睡的另一个自己。旅游应该是慢节奏的,不仅仅是舒缓的步伐,更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因此,微笑的脸与宽容的心,才应该是我们在旅游中最好的收获,也应该是我们作为异乡人,带给当地人最美的礼物。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琚。友善才能更好的换回友善,宽容才能成就一场幸福的旅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热情好客,诚以待人,让远方的客人更好的留下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哪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时”,仍然期盼“还来就菊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国家能力不足,治理水平较低的古代,也的确有路匪山贼,雁过拔毛,剪径为盗。即便是到了今天,在一些旅游景点,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欺诈行骗、掺杂使假、坐地涨价,甚至强迫消费。海南天价海鲜、青岛黄金大虾、哈尔滨天价鱼、黑龙江雪乡宰客、香港云南骂人导游,都是旅游市场的不和谐因子。国家不断出台法律法规,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规范旅游市场,提高业者素质,甚至提出把旅客当“上帝”,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但事物从来都是两面甚至是多面的。旅游市场中的不文明行为,并不仅仅体现在商家、导游或旅行社等旅游从业者身上,也同样体现在游客身上。大到破坏文物古迹、损害当地自然生态,再到日常旅行中乱丢垃圾、随地大小便,甚至污言秽语,游客自身的不文明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也同样有损于旅游市场的和谐,降低了出游的体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出境游的增多,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大声喧哗、插队乱挤、对人不礼貌,已经司空见惯。也有一些游客,不遵从当地管理规定,不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尤其是宗教传统,有时候还导致违反当地的法律,给自身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尤其是,在航班晚点或取消时,没有契约意识,不能理性对待,引发哄闹,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使自己陷于当地的司法麻烦之中。至于在飞机上发生冲突的,不听从国家旅游警告和禁令执意到不安全地区旅行的,在私人旅行纠纷中“唱国歌”抗议的,更是破坏了国家形象,还可能导致国家外交资源的浪费。
游客的不文明、不理性,原因当然有很多,但首先是自身的修养不高、素质较低。还有不少游客自私自恋,只管自己想要什么,不关注别人的感受,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对自我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成为成人“巨婴”。也有一些旅客缺乏平等意识,过度曲解了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认为自己花了钱就是“大爷”,对旅行服务人员缺乏礼貌和尊重,甚至颐指气使。正是这种种原因,一方面导致在旅游中,不断发生各种不和谐,甚至导致冲突;另一方面又导致在冲突中过度维权,觉得自己是游客,是消费者,就该处处依着自己。
实际上,在旅游中,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从业者,双方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只有法律上角色的不同,而没有人格和法律地位的高下。把顾客当“上帝”固然是对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只是一种比喻,并非顾客真的就成了上帝。如果旅游从业者没有达到法律所要求的服务标准,他可能受到法律的处罚,还要对游客进行赔偿,还可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处罚--他的顾客会减少、消失。被游客抛弃,就意味着旅游从业者被市场驱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游客当然是旅游从业者的“上帝”。但这并不能表明游客就可以过度维权,游客就可以不尊重甚至侮辱旅游服务人员,也不意味着通过“闹”就能够解决旅游中的纠纷。
旅行中不仅有诗和远方,也可能会有意外与冲突。在面对冲突的时候,理性和文明不仅能够体现游客和业者双方的个人素质,还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而为法律所鼓励。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这么庞大的旅游市场,这么庞大的从业人员与游客规模,不发生意外与冲突才不正常。关键的是怎么去处理意外与冲突。游客是上帝,但也更应是守法公民。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让在路上的自己也是最美的!
来源: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