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尤韶华:《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

作者:尤韶华

光明网报道:法学家尤韶华推出《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

【核心观点】《尚书》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确立了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记录着先贤的治国智慧和经验。《尚书》记录的基本理念以及许多原则和制度,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民主和法制社会将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健全。惟有本土培植的民主与法制,才能支撑中国社会良好地运行。《尚书》毕竟是为政之书,仅从字面训诂,难以准确理解。因而,需要从政治、法律、历史、礼乐、哲学、文学的角度予以探究。《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是《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的第一册。《钦定四库全书》有五十余种《书》类著作,按照章句分解汇集,故题名为“章句集解”。《尚书》推崇敬畏与诚信,而敬畏与诚信正是民主和法制的基础。这就是研究和传播、普及《尚书》文化的意义所在。

光明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李瑞英)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华法制经典研讨会暨《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出版发布会”,2015年2月11日在京举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和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吴玉章分别致辞。中国社科院的三位著名法学家、荣誉学部委员:杨一凡、高恒、韩延龙与来自国内法学界的数十位知名法学家出席会议,高度评价《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问世的法理意义与时代价值。专家们还就《尚书》研究和传统法制文化的运用进行了学术研讨。

《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上下两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一百六十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尤韶华研究员纂。尤韶华研究员从事《尚书》研究二十余年,自2000年开始陆续发表论文, 2013年7月,五十万字的专著《归善斋<吕刑>汇纂叙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科学系列”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尤研究员长期积累了大量的《尚书》文献史料,他开始整理出版。而《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就是其中的一部。

尤韶华研究员介绍,《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是《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的第一册。《钦定四库全书》有五十余种《书》类著作,按照章句分解汇集,故题名为“章句集解”。这些著作起于汉唐,迄于明清,而以宋代居多。后人对前人的征引,或褒,或贬,或认同,或质疑,或补充,可以从这些征引中看到《书》学的发展轨迹。其中,汉唐二孔的《尚书注疏》和南宋蔡沈的《书经集传》最为重要。其他《书》类著述大多围绕《尚书注疏》、《书经集传》而作。唐宋时,《尚书注疏》立于官学,而元明清《书经集传》立于官学。《书经集传》为朱熹门人蔡沈受师命所作,部分书稿经朱熹审定。元明及清代前期《书》类著述,大多认同《书经集传》。晚清学者排斥宋学,重刊《十三经注疏》。

尤韶华研究员说,《尚书》毕竟是为政之书,仅从字面训诂,难以准确理解。因而,还需要从政治、法律、历史、礼乐、哲学、文学的角度予以探究,而这方面正是宋代《书》学以及元明学者之所长。四库本所载《书》类著述对《尚书》的解说涉及各个方面,尤其典章制度,律历器物,天文地理的源流考据,或繁或简。一些长篇解说,对于经文的理解大有裨益。经学数千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感悟,各自的思维方法、视觉角度、经历理念导致歧义。各家著述各有其善,即使是有一言之善也值得采用。《四库全书提要》及各自的序言,叙述各家著述的简要内容和《书》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列于篇首,以供参考。“章句集解”的方式,为研究和研读提供方便。

尤研究员接着介绍,第二册《归善斋<尚书>三谟章句集解》,约一百二十万字,也已经完稿。二典,即《尚书》以“典”名篇的《尧典》、《舜典》,为帝尧、帝舜的言行记录。三谟,即《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继于二典之后。而三谟则是君臣对话录,被认为发生在《尧典》、《舜典》记录的言行期间,而非在《舜典》之后产生的,亦即《尧典》、《舜典》“所载未备”的内容。谟,被解为“嘉言”,或谋略。二典、三谟,统共五篇,为《尚书?虞书》的全部内容。《尚书》的《夏书》、《商书》、《周书》无典、谟,而按《尚书注疏?尚书序》唐孔颖达的分类,有训、诰、誓、命、歌、贡、征、范八类,与《虞书》的典、谟合为十体。《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以后各册,仍将按书体分类,陆续完成。第三册拟为《归善斋<尚书>诸诰章句集解》,第四册《归善斋<尚书>诸誓章句集解》。其后各册视情况而定。

尤韶华研究员指出,《尚书》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确立了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记录着先贤的治国智慧和经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民族复兴正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民族复兴也就是复兴民族文化。二典与三谟的理念被视为《尚书》的总纲,敬天敬民,敬畏法制,尊崇诚信,实行德治,注重民生,用贤去佞,善政安民,慎施刑罚,公正公平,导民向善。《吕刑》曾追述帝舜的功德,使民归善,增修德政,定民居、厚民生、正民心,用刑中正得当。君臣敬天、敬民,百姓效仿,行德为善。司法官杜绝威虐,拒绝贿赂。最后重申,告诫要以此为鉴,勤勉敬刑。诸子百家均以《尚书》为宗,历代崇尚。经世致用,因时制宜,被作为《尚书》的重要原则。历代的典章制度,依据民族性格而制定,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尚书》记录的基本理念以及许多原则和制度,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国学已经从民间走向政坛,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治理国家和国际交往。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重塑,以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源泉。国家内政,重提民本,民生被关注,德政受提倡。国际交往以协和万邦为理念。

尤研究员认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和法制社会将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健全。惟有本土培植的民主与法制,才能支撑中国社会良好地运行。国学的民族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兼容民主和科学,国学的复兴可以增进民主的自生能力。目前,最重要的是培植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基础,增强民众的民主和法制心态。而首先需要培植的是敬畏与诚信。敬畏与诚信,是一切准则的基线。没有敬畏,任何的准则都将是虚幻的。《尚书》推崇敬畏与诚信,而敬畏与诚信正是民主和法制的基础。法制始于敬畏,敬畏始于信法,法信而使人信。立法、司法、执法,要有敬畏与诚信之心。是法官还是蠹吏,是律师还是讼棍,以是否敬畏为分界。健全民主与法制,最大的障碍在于,许多民主与法制的鼓吹者,内心并不敬畏和信奉民主与法制。

尤韶华研究员强调,国学是民族文化的称谓,具有层次和多样性,包括核心价值、行为规范、治国理念、治疗、品尝、鉴赏、观赏、包容或容纳,其中有交叉重叠。以《尚书》为源流的民族文化,蕴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治国理念,是最高层次的国学,即治国之学。现代国学的基础结构应为民本、诚信、兼爱、法制、民主。民主是发展到一定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共有;文化则是民族的标志,即民族的灵魂。凡我中华族类,应当守护民族灵魂,健全法制,实现民主。水有源,树有根,族有魂。这就是研究和传播、普及《尚书》文化的意义所在。

尤韶华研究员还介绍了《尚书》研究的总体规划。按照研究的顺序,包括文献整理,辨析,解说,译注,翻译。文献整理只是阶段性的初级成果。《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仅涵盖《钦定四库全书》的《书》类著作。四库《书》类著作以外的经史子集有大量引用或运用《尚书》的内容,将形成另一部文献史料《四库本<尚书>辑考》。辨析,即在文献史料基础上做学术分析,形成论文及专著。解说,则是依据学术结论,作较为通俗的解读。译注,也是依据学术结论,对历代注解择善而从,对原文作注,译成现代文。翻译,即现代文译成外文,首先是英文。辨析、解说,以《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为基础文献,同时会涉及其他文献史料,在实施过程中将交叉进行。专著《归善斋历代解说<尚书>典谟法律记载考论》将在近期完成。译注,必须在《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全部完成之后才能着手。《四库本<尚书>辑考》从性质上说,应作为附属成果。

来源:光明网

原文链接: http://politics.gmw.cn/2015-02/11/content_14818331.htm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