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拉法治合作 积极推动多边主义与合作对话

“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在京成功举行

9月21-22日,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主办,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的“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系国际法所十周年所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2019年9月21-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的“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赫克托•安都乐•奥罗佩扎•加西亚,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杨琳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人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盈科律师事务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法学院等国内实务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来自德国、秘鲁、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克罗地亚等国家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

 

“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莫纪宏所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李培林副主任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办中国—拉美国际法治论坛恰逢其时。中国和拉美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双方友好合作近半世纪以来稳步前行。中国与拉美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新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均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反对强权政治和外来干涉,当前中拉友谊谱写新篇章,在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等问题上有着一致诉求。中国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并参与南南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经济上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从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到构建亚太互联互通格局,无不展现出开放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和先进发展理念。以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中国和拉美学界要携手推动多边外交,反对单边主义行径;要助力南南合作,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要进一步凝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更好的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利益,促进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马援局长表示,本届论坛汇集来自中国、秘鲁、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专家学者,不少学者不远万里而来。大家在国际法的主题下齐聚一堂,讨论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人权法、国际海洋法、国际投资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诸多热点问题,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断推动国际法学科体系建设,拓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法研究学者。中国对拉美外交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举办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意义重大,诚挚希望国际法研究所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与拉美国家学术交流合作,为中国国际法实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在开幕式上致辞

 

谢寿光社长首先对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及其取得的学术成就表示衷心祝贺,向国际法所十周年学术文集的出版和所有作者以及关心支持这套书出版的有关各方,特别是院科研局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作为学术出版方,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也要服务于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中国学者,特别是法学研究者和学术出版工作者应当在新时代积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开幕式上致辞

 

陈国平书记代表法学所、国际法所,对远道而来的国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与会的中外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国际法所和国际法学科过去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与两所前辈学人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分不开,与院内外专家学者的长期支持分不开,与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密切合作分不开。他指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最有深度、最有影响的是法律方面的交流、交往;要维护国际秩序,最有力量、最为稳定的途径是法律途径,例如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最终还是要靠法律手段来解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国际法的稳定器作用愈加凸显;国际法日益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法学科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中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对象。他强调,本届论坛虽然以“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为题,但与会学者不限于中国和拉美国家,还包括其他国家;讨论议题不仅涉及中拉法律交流,还在更广范围内涉及中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涉及中国和拉美国家如何在国际秩序变革和国际治理体系建设中更好发挥协同作用;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推动中拉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化,为中国和拉美国家携手共建多边、互利、共赢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赫克托•安都乐•奥罗佩扎•加西亚教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表示祝贺,对所有中国朋友和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旧的发展范式,已经在70多个国家开花结果,为各国在21世纪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回应了世界发展和正义需求,是一个不把任何人排斥在外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鼓励用不同发展理念创造共同发展新的架构,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梦想,拉美国家要把握机遇,通过对话交流,在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建立成功的发展道路和坚固的友谊桥梁。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赫克托安都乐奥罗佩扎加西亚在开幕式上致辞

 

杨琳主任表示,一国吸引外资的情况与该国法治状况息息相关,法治建设对吸引外资意义重大。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社科院专门从事法律研究的机构,国际法研究所结合对外开放新形势在国际法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盈科律师事务所是联合国南南合作全球智库的联合创始机构之一,致力于通过全球法律服务联盟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外商来中国投资提供跨专业跨法律跨文化的服务。盈科律师事务所与国际法所的深度合作,是实务界和研究机构“国家队”的完美结合,希望未来联手打造“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项目,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提供无国界法律服务。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杨琳在开幕式上致辞

 

主旨发言

 

秘鲁宪法法院前院长、秘鲁天主教大学法学院凯撒•兰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作论坛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莫纪宏所长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凯撒·兰达教授作了题为“美洲人权法院在保护人权中的义务”的主旨演讲。他介绍了美洲人权法院和美洲人权委员会的设立目的、运作机制和主要作用,分析了美洲人权法院在保护人权方面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权的宪法保护与国际法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美洲的人权保护系统与各个主权国家宪法、法律的和谐性在不断增强。

 

秘鲁宪法法院前院长、秘鲁天主教大学法学院凯撒兰达教授作主旨发言

 

袁东振副所长作了题为“站在新起点上的中拉合作:有利条件与制度性约束”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处在新起点的中拉合作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合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中拉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中拉合作已经超越双边合作的范畴,有了更多的国际意义,中拉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共同利益,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效对冲美国单边主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元的世界;二是中拉合作当中存在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广而不深、到而未达等问题,在彼此合作的制度认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基础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未来双方要进一步增进了解、扩大交流、消除误解,进一步推进中拉合作全面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振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柳华文副所长作了题为“新中国七十周年与人权保障”的主旨发言。他在发言中讲到,新中国成立伊始,贫穷、疾病、愚昧、散、乱等“五座大山”曾严重困扰和制约着中国人权保障。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空前团结,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巨大进步。柳华文研究员从人权路线、人权入法、人权在中国政策上的主流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四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最后,他还全面介绍了“美洲人权法院引渡第一案”——黄海勇诉秘鲁案的来龙去脉,柳华文研究员是中国推荐的三名专家证人之一,深度参与本案并最终成功将黄海勇从秘鲁引渡回中国接受审判,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柳华文研究员认为拉丁美洲国家人权保障制度缜密、复杂而发达,黄海勇案的判决认为国际法是一个整体,所以大量引用联合国的条约内容和欧洲人权法院的案例,从法律上客观评价和肯定了中国法治和人权状况,意义重大。因此,加强中国同拉美国家的法律互信对于切实增进彼此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中,中外学者分别就中拉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拉人权观与人权保障、“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法律交流、 国际法秩序维护与中拉合作参与、国际经济秩序变革与中拉合作应对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第一单元 中拉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单元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研究室主任蒋小红研究员担任主持人,智利大学法学院安娜•玛丽亚•摩尔•皮诺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香港大学法律系主任赵云教授以“中国—巴西空间合作:实现空间可持续性”为题发言。他首先回顾梳理了国际外空合作的历史以及联合国有关决议和重要原则,认为中国与巴西合作被认为最成功的南南合作典范,中巴外空合作,特别是中国的援助新模式使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得到扩充和具体化。从中可以发现,区域性合作能够平衡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实际需求,充分照顾区域特点和区域融合的趋势,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事务发言权,有助于实现全球共同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中的国际法观”为题发言。他首先结合中外学者有关国际法理念的既有研究成果,提出国际法观是对国际社会的结构及其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凝聚的国际法的价值目标,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对国际法具有评价功能。李寿平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国际社会结构和规律反思提出的新理念和全球治理新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权力结构的新变化,为国际法提供了新的价值目标,已具备国际法观核心特质。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毕竟尚未成为国际法律制度和国际法原则,当前在国际社会中还不具备指导国际法、评价国际法的功能,因此只能称之为形成中的国际法观。

 

 

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副教授中国—拉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基础与实践”为题发言。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国家具体实践也催生出诸多有着南南国家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新方案,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所以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构建新型国际法律秩序,这种秩序可以用关系性、人类主体性共生性、人类尊严等来阐释和说明。从实践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跟多个拉丁美洲区域一体化机制有很好的结合,通过提出新的动力理论结构,引领拉丁美洲国家制定现代化目标,使国际社会治理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这也完全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建设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郝鲁怡以“移民与发展权—中美洲移民问题视角”为题发言。她从2018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美洲三国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移民潮事件切入,分析认为中美洲移民问题由来已久,有其历史性移民链系的外部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内部原因。郝鲁怡副研究员提出,要突破在国家边界这一狭窄空间、由目的地国单独应对的传统格局,就应该考虑采用发展权视角扩展问题解决空间。一方面要确认移民在促进流动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尊重、保护、落实移民的人权;另一方面国家负有共同责任,消除迫使移民离开原籍国的不利肇因和结构性因素,通过赋权增加移民的个人能力和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实力,减少移民脆弱性,促进社区、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移民领域落实发展权的路径包括:建立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发展观和全球移民治理行动;促进全面的国际人权制度化、法治化;调整全球经济的不公平结构,关切有助于发展权的全球环境的各个方面;注重国家、个人以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智利大学法学院国际事务处处长安娜·玛丽亚·摩尔·皮诺副教授对本单元研讨进行评议。她认为,在国际区域法治合作层面,中国和拉美国家扮演了多重角色,建立了相应机制。除签署国际公约、参加国际组织之外,现在有越来越的论坛组织,例如77国集团、G20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凝聚力。中国在积极展开政治对话、推动经济和商务交流方面日益产生重大影响,给不同国家的人民带来益处。通过本单元的发言,可以看到当前国际法制度还是有些支离破碎,国际法约束力有着更多软法的特点,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政府间的对话协商越来越多,未来可能诞生超国家机制,使得国家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实践如何转化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的动态关系,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第二单元 中拉人权观与人权保障

 

本单元研讨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慧教授担任主持人,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副教授评议人。

 

 

 

智利大学法学院国际事务处处长安娜·玛丽亚·摩尔·皮诺副教授以“智利在国际人权法普遍领域的承诺”为题作了发言。她首先介绍到,智利的国家和外交政策基石是尊重国际法和多边主义体系框架,尊重民主和法治,追求和平与安全,推动保护人权。智利批准了多项国际性和区域性文件,发展出若干和国家机制互补的国际法律机制,支持通过各种合作项目实现国内相关机制和国际、区域一体化机制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她还分别介绍了2030议程、人权机构和相关人权报告、在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国家共同体中消除贫困、气侯和环境保护以及打击国际有组织犯罪等方面的情况,客观分析了智利在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要采取的举措,认为只有容纳多元价值观,增进区域合作,才有利于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戴瑞君“美洲国家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以人权条约为例”为题发言。她首先基于对美洲国家宪法及美洲国家提交给国际人权机构报告的分析,认为美洲国家对待国际法的一般态度是尊重和接受国际法规范遵守国际法一般原则特别强调国际和区域团结与合作谴责一切形式的独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具体到国际条约,即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问题上,至少有7个美洲国家明确规定国际条约是国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也有国家规定国际条约的位阶低于宪法但是高于其他国内法,但没有任何一个美洲国家规定国际条约的法律位阶低于国内法,也鲜少有这样的实践。总的来看,美洲国家对国际法的态度比较开放,特别强调多边主义和主权平等原则,美洲绝大部分国家赋予国际人权条约相较一般国际条约更高的法律地位美洲国家的这些立法实践,对于中国进一步完善宪法,处理好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有很大启发。

 

 

哥伦比亚司法部政府司法辩护国家机构政策和战略部主任路易斯·吉姆·萨格尔·维加拉以“政府司法辩护独立机构的角色定位”为题发言。他全面介绍了哥伦比亚司法辩护独立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分享了通过成立跨学科跨领域智库、建立标准工作方法等帮助政府更好应对行政诉讼和国际诉讼、分析预防法律风险、降低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他认为,尊重人民的权利,就要为此做好准备,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确保这些权利不会成为毁掉政府的东西,通过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改善政府政策和法律质量,使政府可以做出适应人民新权利的更好决策,整个政府都要为此努力行动,才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法律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萌副教授“紧急状态下克减人权的美洲标准与实践”为题作了发言。她针进入对紧急状态的条件以及紧急状态下不可克减的权利范围,对比分析了ICCPR、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所做不同规定,重点分析了美洲人权公约框架下进入紧急状态的门槛和不可克减的权利范围,同时总结了拉美国家在紧急状态下克减人权方面的新特点。她认为美洲人权法院的创新和贡献在于其认为紧急状态是暂时的,通过不断延长紧急状态克减人权是违反国际人权法的行为。美洲人权法院还认为,紧急状态下采取的克减措施必须和紧急状态的严峻程度成比例,这种克减必须符合民主制度符合法治,这为紧急状态下国家权力使用设置了不可逾越的标准,是其他国际公约没有提出,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思考。

 

 

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副教授对本单元发言进行评议。她在评议中讲到,安娜副教授的发言提出了建立超国家机制的话题,比较智利的做法与中国传统的 “天下”概念、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可以发现中国法律制度和西方法律传统不同,西方国家更加强调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中国更强调社会权利、文化权利,西方更强调个人权利,中国更强调集体权利,因此双方需要在互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施国际人权合作的区域战略;戴瑞君副教授的发言提出了如何通过国内法实施国际人权公约的重要问题,在拉丁美洲和在欧洲,国际人权公约都被作为国内法来处理,这意味着国际人权公约已经通过宪法的规定,通过内部化转化成国内法,说明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路径,一是转化成国内法,二是可以作为国内法的渊源;路易斯·维加拉主任的发言涉及到目前西方民主制度面临的危机,我们因此也意识到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和技术官僚带来的风险。国际法应对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方法,法官要致力于用法律遏制权力,尽管这十分困难,因此民主应当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应当是一项行动而不是一个概念;孙萌副教授的发言令人很受启发,国际法、国内法在进行权利克减时除了要符合紧迫性,更要强调的是克减不能影响人类的发展,人权其实体现着法律文明,人采取“人的方法”,这在法律领域非常重要,人权法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实施。

 

 

第三单元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法律交流

 

本单元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哥伦比亚司法部政府司法辩护国家机构政策和战略部主任路易斯•吉姆•萨格尔•维加拉担任评议人。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赫克托·安都乐·奥罗佩扎·加西亚教授一带一路倡议——拉丁美洲的视角为题发言。安都乐教授认为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如果说2000年之前我们的祖先为了友谊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今天则是为了重燃丝绸之路的精神,更好地实现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宏大主题下有着不同阶段和不同观点,从它的历史维度来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1世纪更具领导力的中国采用平等方式邀请其他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参与国际治理,为实现更加繁荣和平的世界而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提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律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符合WTO第24条,邀请其他国家加入一种新的实用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机制使得国家或者区域性资产不再仅通过货物和服务交换,也通过很多其他新的活动类型进行交换这可能是“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来最重大的贡献完全符合关税贸易总协定希望21世纪实现的愿景,并远远超过它们“一带一路”超越了现存的全球贸易体制,能接受国际法的硬法约束同时也为软法打开大门,相信“一带一路”一定能够带来共同发展,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研究员“‘一带一路’下的中拉经贸新合作”为题发言。她认为,通过观察一百多年来拉美经济发展周期,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相对稳定持续的高增长之后,拉美已经进入“新稳态”阶段。中国在拉美的投资、贸易和金融合作极大推动了拉美经济发展,是新稳态出现的重要推动器。但是,中拉经贸合作在给拉美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逐步产生了一些矛盾、困难和失衡需要解决,而“一带一路”倡议恰好提供了中拉经贸合作升级的动力和方向。拉美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事实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拉美,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中拉经贸合作当前发展诉求,五通领域对应中拉合作中几乎所有已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谢海霞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国际强行法的共同价值”为题发言。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强行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国际关系法治化。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国际强行法有创新。从国际强行法的发展到今天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过去基于国家共同体的考量从而构建对事义务,逐步转换为对人的命运和全人类利益的共同关注,核心在于发生了国际法叙事模式的转换。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国际法的发展,考量国际法话语体系,让国际强行法“盒子”的内容更符合现代国际法人本化、人权保护主流化的趋势,把人放到国际法比较重要的位置从而让国际强行法的概念更加丰满。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室副主任李庆明副研究员以“美国域外管辖与美国在拉美的霸权”为题发言。他通过梳理美国域外管辖的发展历史和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美国域外管辖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使国际法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了,让各国注意到复杂跨国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不能合作时需要有些国家采取创新性做法。但是美国的域外管辖采取了双重标准,它认为美国法优先于国际法和外国法,而且美国联邦法院并没有给外国被告提供足够的正当程序的保护,导致美国行政机关不断扩张执法权,这是美国部门法长臂与美国宪法的短臂,宪法没有随着国旗走。

 

 

路易·吉姆·萨格尔·维加拉教授对本单元研讨进行评议。他认为所有发言人都对时间概念有着独到观点,共同描绘了从几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开始至今的国际合作“时间线”,贸易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清楚地看到中国扮演着新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舞台也随之也改变力量分配,达成了新的权力平衡。国际强行法的宗旨是建立有关未来的共同观点,关于双赢多赢的解决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强调人心相连,人心相通,可以跨越国家政权和国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用新的合作方式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四单元 国际法秩序维护与中拉合作参与

 

本单元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孙世彦研究员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郭红岩教授担任评议人。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亚历山大·马萨维尔斯基以“国际刑法的力量和弱点:国际刑事法院首例案例分析”为题发言。他的发言聚焦国际刑法、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刑事法治,首先指出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是二战后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遗产,对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意义重大,他还对国际刑事法院审理的第一案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阐述了国际刑事司法中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以及政治因素对司法的影响和挑战,客观分析了国际刑事法院当前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系统性转型的建议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谭道明副研究员以“经合组织反腐公约与拉美的法治反腐”为题发言。他讲到,中国反腐败行动声势浩大,老虎、苍蝇一起打,但是拉美的反腐完全不逊于中国,其经验和成就值得中国学者关注和研究。规模上,拉美反腐从巴西开始席卷了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力度上,2014年以来拉美反腐运动中倒下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协作上,拉美反腐不是一国的单打独斗,而是各国反腐机构、法院、检察院包括公安机关互相协作,从制度层面反腐。谭道明副研究员还介绍了他关于OECD反行贿公约、巴西《清白公司法》的研究,认为OECD反行贿公约及其实施机制促进了拉美地区反跨国行贿立法的标准化,而拉美各国除了与公约接轨之外,还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进行符合国情的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刘衡助理研究员以“拉美国家与国际海洋争端的和平解决”为题发言。他认为,拉美地区独特的海洋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国际海洋争端的和平解决对整个拉美地区的稳定、安全、发展和繁荣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开始,整个拉美国家普遍就接受通过寻求仲裁特别是强制仲裁解决国际海洋争端。他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指出,拉美国家非常善于综合利用司法和仲裁,包括利用海洋法强制程序和非海洋法强制程序解决争端,可谓“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拉美的经验还在于,争端解决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充满艰难,所以一定要对争端的最终和平解决充满信心和保持耐心,当前中国在海上面临很多压力,可以从拉美国家经验中获得借鉴和启发。

 

 

南昌大学法学院讲师商韬以“南极特别区域的国际法分析”为题作了发言。他从南极条约议定书和2002年议定书附件5出发,重点分析了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尤其是对有历史纪念价值区域的特别保护,认为在南极主权冻结的大背景下,现行制度其实是赋予了提议国和管理国较大的软控制权,甚至演化形成了先到者对后来者行动的人为限制。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南极问题上有着越来越强的自主治理需求,有坚实的合作基础,未来也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郭红岩教授对本单元进行评议。郭红岩教授认为,亚历山大·马扎瓦尔斯基助理教授的发言指出了国际刑法的弱点,他关于在联合国内部建立专门部门推动国际刑事法院改革和转型的建议很有价值,但也要对实施难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谭道明副研究员对经合组织反腐公约和拉美的法治反腐的研究令人很受启发,尤其是介绍了OECD反腐败公约成员国国内立法的严苛要求这对中国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条约的衔接很有价值;刘衡助理研究员对拉美国家国际海洋争端解决的研究资料详实、统计细致,不仅很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中国解决和周边国家领土、海洋争端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商韬博士的报告对南极特别区域进行国际法分析,指出拉美国家其实和南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智利和阿根廷就是南极领土主张国,而且在南极保护区的建立方面,拉美国家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南极特殊的地理地位和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国际社会和全球人类来讲都至关重要。

 

 

第五单元 国际经济秩序变革与中拉合作应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李文沛教授担任本单元主持人,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法学院亚历山大•马扎瓦尔斯基助理教授担任评议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廖凡研究员从《美墨加协定》看美式单边主义及其应对”为题发言。廖凡研究员认为,相比其前身《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墨加协定》的主要变化包括更加严格的汽车业原产地规则、适度放宽的乳制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大幅限缩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以及新增的日落条款。《美墨加协定》充分体现出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立场和单边主义倾向,这种美式单边主义的最终目标并非“去全球化”,而是重塑全球经贸规则,实现符合美国利益和需求的新一代“全球化”。作为应对,在区域层面中国应当更多开展和强化同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伙伴关系,并考虑在适当条件下加入CPTPP,在国内层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高水平经贸法制、高质量营商环境应对和突破美国的“封堵”。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孙南翔助理研究员“《美墨加协定》对非市场经济国的约束及其合法性研判”为题发言。孙南翔助理研究员的报告尝试回答如下四个问题:美国改变了对国际经济治理的态度吗?新的美国FTA自由贸易协定关键的特点是什么?《美墨加协定》在法律上有什么威胁性的条款?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种国家主义。孙南翔助理研究员认为,《美墨加协定》延续了美国对贸易对象国进行区别对待的传统,甚至开始在区域层面推广针对非市场经济国的“毒丸”条款,这严重损害了二战以来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歧视待遇原则,其合法性值得质疑,威胁到国际法治。中国和拉美国家应当遵循国际法治来解决单边主义和非法双边主义带来的威胁,携手支持和维系多边主义,在“一带一路”倡议、争端机制解决以及WTO改革等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吴峻副研究员世贸组织电信服务法律架构的意义及发展”为题发言。吴峻副研究员从世贸组织电信服务法律架构、确立竞争原则的主要文件、促进全球电信业发展多边架构及其受益方、当前架构遭遇的客观挑战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五个方面开展论述。他认为,必须基于规则体系和理性思考来改善世界,基于贸易和投资的中国——拉美合作伙伴关系,一定能促进全世界的繁荣发展。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法学院亚历山大•马扎瓦尔斯基助理教授对本单元研讨进行评议。他认为,所有发言人都谈到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美国的单边主义以及美国为了应对自身危机导致的政策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保护主义和国家优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危机。但是危机中也潜藏着未来的发展机会,只要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友谊不变,合作意愿不变,并且保持稳定的政策和稳定的国际关系,未来我们就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闭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主持论坛闭幕式。秘鲁宪法法院前院长、秘鲁天主教大学法学院凯撒•兰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致闭幕辞。

 

 

凯撒•兰达教授对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和组织表示感谢,认为举办这样的论坛令人获益良多,有一种国际大家庭合作的感觉,加深了中国和拉美的友谊。中拉学者共聚一堂,讨论国际法体系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之下,开展多个议题的深入交流对话,增进了了解与互信,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凯撒•兰达教授衷心期待未来设立中国——拉美常设学术论坛,成立专门的国际研究团队,就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环境保护、人权保障及反腐败等主题开展跨国联合研究,相信能在区域和国际法治合作上取得更大成绩。

 

 

岳云霞主任在致辞中首先祝贺国际法所十周岁生日快乐,祝贺论坛圆满闭幕。她用了三个词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是“情怀”,本次论坛中没有严肃、枯燥与冰冷,二是开得非常有温度,有“诗和远方”,让与会者感受到只有富于激情和情怀,研究才能走的更远;二是“务实”,论坛的成功召开反映出中拉法治合作日益走向深入,越来越多在全球治理层面协调合作;三是“视野”,从议题设置来看,涉及政治、经济、电信等各个领域,参会者既有学界的精英也有业界精锐,更利于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论坛的举办给了大家很好的联系同仁的机会,期待未来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莫纪宏所长首先代表国际法研究所对与会的中外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通过举办这样的论坛,我们得以跟老朋友重逢,又结识了新朋友,友谊在不断升温,已经到了“走亲戚”的阶段,彼此交往的信心不断增强,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的愿望。与会嘉宾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带来许多新鲜知识,对于双方进一步寻求合作动力、巩固共同价值、提升交往质效、明确合作方向大有裨益,这也是国际法研究所作为会议主办方希望推动实质性交流,以中拉学术交流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的初衷。最后,莫纪宏所长再次感谢中外嘉宾和院内外专家的盛情与会,为论坛提供了“第一推动力”,诚挚希望论坛的定期举办、创办相关刊物、共建多元合作机制等美好愿景逐一变为现实,殷切祝愿中拉法治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友谊之树万古长青。

 

 

“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研讨现场

 

“中国—拉美国家国际法治论坛”嘉宾合影

 

今年是国际法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国际法研究所十周年。论坛期间,国际法所还举办了《走向繁荣的国际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十周年所庆纪念文集(2009-2019)》(精装版揭幕仪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赫克托•安都乐•奥罗佩扎•加西亚,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杨琳,秘鲁宪法法院前院长、秘鲁天主教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撒•兰达等7位中外嘉宾共同为文集揭幕。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莫纪宏所长和机器人“小律”对文集的创作历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与会嘉宾对国际法所十周年所庆及纪念文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认为文集不仅记录了国际法所十年、国际法学科六十年来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还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国际法的研究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国国际法学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推动国际法治合作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走向繁荣的国际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十周年所庆纪念文集(2009-2019)》(精装版揭幕仪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