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际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黄 进

通过国际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

2019年10月30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北京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们中外国际法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这里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国际研讨会这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外学者汇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法学术会议。首先,我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莅临研讨会的海外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表示热烈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表示真诚祝福并承办这次研讨会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研讨会是赓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国际法论坛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选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我认为这个选题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意义重大。大家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有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法治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在我们中国国内写入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而且在国际上影响巨大,得到广泛的认可,载入了许多的国际文件。

    就我自己粗浅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目标就是要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前提就是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现的根本路径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进其内容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所以这一构想、这一思想表明我们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这一构想、这一思想体现了我们中国开放包容、协和万邦、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这样一个博大胸怀。所以我想,这次研讨会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探讨意义非常重大。我自己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国际法治的理念、价值和理论,因为它的提出是对国际法理论的贡献,是对国际法治的贡献,当然也是对国际法本身的贡献。从另一方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式就是国际法治,国际法治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思想制度化、规则化、行动化,来促进这一思想的实现。

    我自己所在的中国国际法学会,是由中国从事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当然也是一个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始终联系和团结全国广大国际法工作者,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国际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繁荣发展我国的国际法研究同时学会发挥智库思想库的作用,服务我国对外战略和外交实践,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我们国际法学界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我们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法学科在1959年就开始建立,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在这60年一甲子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很多国际法学者,对于我们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说李浩培先生、先生、任继圣先生、赵维田先生、徐鹤皋先生,还有今天在座的年长的刘楠来先生我自己作学生的时候也读他们的一些著作从中受益良多。今天我们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其实我觉得也要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科建立60周年。

    我这里要特别提到,中国国际法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特别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建立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际法学会成立于1980年,明年建会40周年了。我们中国国际法学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宦乡先生,他不仅我国的资深外交家,而且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党书记、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是在宦乡先生的领导下、推动下、组织下成立起来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成立十周年之际,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国际法同仁也要对我们中国国际法学会的这位先贤、这位创建者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我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通过纪念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法学科和国际法研究所将来会发展越来越好,为我们中国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科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成立十周年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