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的开幕致辞

作者:杜亚玲

在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司法部国际合作局长 杜亚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接到社科院的邀请参加“中国社科论坛暨首届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论坛”,与大家共商国际法治建设的问题。受部领导委托,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司法部对社科院国际法所建所十周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社科院及国际法所对司法行政工作长期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际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行为规范,也是人类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沉淀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最重要的文化依托。中国曾经贡献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远见卓识地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破解世界难题、建设美好世界最好的一剂良方,将为人类和平共赢发展拓宽了新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擘划出了最美好的蓝图。中国方案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和决议。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贡献,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关系中最为崇高的准则!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法律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可以与现代国际规则体系进行良性互动,以中国的价值观和信仰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但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坚实的国际法基础,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根本利益。纵观数百年近现代史,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际法治逐步加强。从360 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国家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都体现了和平发展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高度契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法治越来越是全球治理体系中最大的共识、最大的公约数,最大的同心圆,这也为我们国际法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

我们不仅要当国际规则的旁观者、跟随者,还要做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引领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传统的战略安全空间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客观上必须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向外拓展中国的战略安全范围。国际法在新兴领域的发展,事实上已迫切需要中国主动介入并成为引导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道路,共同打造和维护国际新秩序。

我们不仅要加强国际法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更要加强对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性的解决方案。伴随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国际法调整领域不断扩大,从调整外交、领土、条约、空间、环境等传统领域向海洋、外空、极地、网络等新兴领域拓展;国内法域外适用导致的法律冲突日渐增多,要围绕这些新问题,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我为主,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中国自己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国际规则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司法部愿意打造平台,与各位专家学者合作,携手共同开展司法国际合作,助力我国有效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重新组建的司法部承继了原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涉外工作的职能,在开展司法协助、条约审核、行政法规英文译本审定、涉外法律服务、国家间法治对话、推动双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担负了更重要的职责,在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国际司法协助工作的中央机关,积极开展国际司法协助,努力做好涉外法治保障。作为条约审核机关,积极推动条约审核,完善条约审核工作机制,参与多项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条约谈判。作为行政法规英文译本审定机关,完成翻译审定行政法规英文译本800余件,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司法部与110多个国家司法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机制,有效的宣传了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司法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努力开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道路的新格局。

最后预祝今天的国际论坛会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