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接续奋斗 推动中国国际法学走向繁荣

作者:高培勇
10月30-31日,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建所十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国际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来自联合国和WTO有关机构的专家,以及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文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坚守初心 接续奋斗 推动中国国际法学走向繁荣

——在国际法所建所十周年“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高培勇

2019年10月30日)

 

尊敬的安标副主任、万明副院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国际法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奠定法律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重视国际法学科的发展。在此,我代表院党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周年所庆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国际法所发展成长的中外专家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科历史久远,伴随新中国一成长。她肇端于1959年成立的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1978年,国际法组改建为国际法研究室。2002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规则体系的新形势,在国际法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院属所级机构国际法研究中心。2009年,国际法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国际法研究所。

可以看出,国际法所正式更名至今虽只有年,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从昨天的国际法组到今天的国际法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断推动国际法学科体系建设,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法学者。前辈学者的不懈耕耘,奠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的学术地位和学界声望,也成为鼓舞后来者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治”。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利益、诉求和命运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交织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深刻指出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首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国际社会发展进步的崭新道路,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正在日益成为国际共识。

法治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论、法治话语来理解、阐释、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澄清潜在误解、凝聚国际共识,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2018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上升到宪法层面,纳入到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化道路树立了典范。当前,应当以构建“一带一路”法律合作机制为契机,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更加明晰的中国方案,并推动其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方案和有效行动。

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巴西、韩国、瑞士、瑞典、俄罗斯、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亚、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六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可谓高朋满座,大家云集。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各位专家学者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道路,进行广泛研讨和充分交流借此机会,我想就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和社科院国际法所今后的研究工作谈三点想法。

第一,要始终坚持国际法基本准则并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体。国际法是维护国家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国际法理论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掌握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国际法,是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国际法是国家之间而非国家之上的法律,国家主权在国际社会之中仍然具有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明确指出,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一系列公认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而其中“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只有坚持主权平等原则,毫不动摇地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外交大局,更加积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国际法学研究才不会偏离航向,国际法所的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要坚定捍卫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大势,多边主义是合作共赢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捍卫,理直气壮地支持。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国对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追求一以贯之。当下,个别大国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泛滥,正在动摇多边体制和国际法治的基石。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复合多元的身份,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发挥着弥足重要的独特作用。面对单边主义的历史逆流,中国理应成为捍卫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如何在理论和规则层面为国家相关实践提供坚实保障和明晰指引,是国际法研究者应当时刻深思的问题。

第三,要善于贯通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国际法与国内法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并非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相反,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国际法中的很多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则渊源于国内法,已经确立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反过来又会影响和重塑各国的国内法。这就决定了国际法学者不能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研究割裂开来,而是要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立体,更加全面,更加融通,对法治实践起到更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就有赖于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则的融会贯通,有赖于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相辅相成。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十周年所庆,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国庆,大家身处新的时代,站在新的起点,怀抱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希望国际法所秉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大定位”要求,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致力于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法学的坚强阵地、大国外交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学术重镇、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中国国际法学走向繁荣而不懈努力!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