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陈独秀故居:箭杆胡同20号

作者:鹿 璐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光绪五年八月二十四日(1879年10月9日)生,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他幼年丧父,随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独秀考中秀才,次年人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光绪二十五年(1899)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此后陈独秀因一直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到清政府通缉,1901年被迫从安庆逃亡日本,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回国后的陈独秀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他自己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陈独秀任总会长。1907年陈独秀又赴日本,人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转人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任教于浙江陆军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陈独秀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陈独秀又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人狱,出狱后于1914年又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创办了《每周评论》。这期

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他来到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他还与各地的先进分子成中联系,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陈独秀因故没有出席,但他仍然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他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

陈独秀是在1917年来到北京的,他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也随之由上海来到了北京。陈独秀来京后的寓所和《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就在东城箭杆胡同里,它的老门牌是9号,现在的新门牌是20号。《新青年》杂志来到北京以后,影响更大了,编辑的队伍也壮大了。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都曾是新青年的编辑。胡适尚在美国时就与陈独秀有书信往来,并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此后,胡适又陆续发表一系列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和书信,成了《新青年》颇具影响的撰稿人之一。胡适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他就住在离箭杆胡同不远的缎库胡同里,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来给《新青年》撰写稿件和参与杂志的编辑工作。鲁迅先生著名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当年也是在《新青年》上首次登出。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提起了《新青年》杂志。他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为了找寻陈独秀在北京的故居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笔者来到了箭杆胡同,它深藏在北河沿大街西侧的小巷里。胡同很短,也就十几米的样子。20号是一座小院子,院门外有一对雕刻精美而又饱经风霜的老门墩。红色的院门平时紧闭着,只有翠绿的爬山虎从院里探出头来,给灰灰的院墙平添了一丝绿意。

院子很小也很寂静,整个院子挤满了自建的小房,使人很难窥见当年的格局。在院子里我遇到了院子的主人。主人姓孙,据他介绍,当年陈独秀来到北京后就租住在了他家。他家里最好的东院整个都租给了陈独秀。东院里的那三间北房是陈先生的办公室,三间南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就挂在靠街门的那间小房外。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正是在这所小院子里为开启中国青年新时代夜以继日地工作。陈独秀在箭杆胡同的寓所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

笔者指了指院里的老房屋和院门间孙先生:“院子里的这些房子还都是原来的吗?”孙先生毫不迟疑地说:“都是原来的,没有动过。”

2001年箭杆胡同20号陈独秀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从1917年陈独秀带《新青年》来到北京到他离开这里,箭杆胡同的这座小院子记录着陈独秀和《新青年》发展的历程。80多年过去了,很庆幸这个小院子被精心保存了下来。

来源:《纵横》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