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立法聚焦:激烈利益博弈下的《劳动合同法》

导读

    "命案招标制"告终的体制性宿命

    陕西华县近1600高考生学籍档案"失踪" 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命案招标制"告终的体制性宿命


    

    武汉市武昌区公安分局4年前在湖北省率先实行的"命案招标制",已于日前悄然废止。该局负责人透露:"命案招标制"已被另一套命案侦破机制--"三主五长制"代替(6月12日《广州日报》)。2002年8月,武昌警方推出"命案招标制":中标者可自行挑选探员办案,破案前按中标办案经费的5%向分局缴纳保证金。在规定期限内破案,中标人可报请升职,剩余办案经费可作为奖金;未能如期破案,扣除保证金,必须继续侦破中标案件,其间只保留中标人基本工资,超过规定经费部分由其"自掏腰包",这其实就是从古至今的"悬赏破案"模式。通过经济挂钩、过期中标人"自掏腰包"的奖惩机制,来刺激警员的"办案激情",其出发点却陷入了绕不开的多重悖论中。

    细看"命案招标制",中标人如无法按期完成任务,他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只保留中标人基本工资,超过规定经费部分由其"自掏腰包"。在这样的惩罚机制下,由于中标人要承担不菲的办案经费,那么减少损失的最好途径不是加速破案过程,而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实质上损害了命案侦破的基本保障体系,甚至有可能将侦破人员逼向另一条歧路--向受害者家属索要办案经费。

    此外,"命案招标制"等于将所有责任都集中在了中标人身上,但一个案件的侦破,更需要警方内部各部门协同作战、集中资源合理分工,以集体智慧来破除案件的重重迷雾。而"命案招标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各立一头的"招标小组",耗费了宝贵的办案资源,以单打独斗的形式来应对案件,结果可想而知。

    "命案招标制"告终是必然的,因为它本身带来的体制性宿命--经济挂帅、忽视破案规律、分散资源,是比案件更无法破解的命题。□毕舸

    

    来源:《大河报》

    
陕西华县近1600高考生学籍档案"失踪" 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记者王科报道:今年高考刚过,陕西省华县许多高三学生被招回学校填写学籍档案,同学们感到很纳闷"这些东西原来都填过,怎么又要重写一遍?"至此,华县1596名考生学籍档案不翼而飞的秘密再也包不住了。

    对学籍档案丢失负责任的是华县教育局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因为这些档案是今年元月从各校送到招办,用于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作高考资格审查的。丢失的学生档案全称是"渭南市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册",内容包括学生3年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评语、奖励和处分情况、学生健康登记等。对即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学籍档案是极为重要的"身份证"和"信誉卡",如今它们却不翼而飞,原因何在?

    6月13日,记者来到华县寻找答案。在乡镇工作多年、调教育局也6年了的党委书记王正江一脸负疚感:送招办作高考资格审查的学籍档案本应在一个月后返给各校,但不知为啥一直存放在主管高考工作的侯育民的办公室里。春节过后长年租赁果品公司房屋办公的县招办"喜迁新居",但1596名考生学籍档案却无人问津,从3月份搬完家到5月份高考模拟开始,这些档案被人遗忘了。发现学籍档案丢失的侯育民,既不报案也不向上级报告,自己四处寻找,还花了不少钱。

    记者电话联系到华县县委书记王建,他介绍说县里已成立了由宣传部、教育局、公安局、纪检委等成立的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我们一定查明情况,严肃处理责任人,包括负有领导责任的,同时作好善后工作,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复"。

    《人民日报》 (2006-06-14 第11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为资方的代表,该说的我已经都说完了。下面就看决策者的抉择了。"5月底的一个午后,品茶的同时,中美商会会员、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建军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此前的3月20日~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劳动合同法(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共收到191849件意见。这个数字在新中国立法史中位列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五四宪法"。

    191849件意见的背后,是一场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其程度甚至胜过去年沸沸扬扬的《物权法(草案)》。在这一个月以及其后的日子里,劳资双方及其代言人、相关部门及其代言人并未如马建军所说偃旗息鼓,各自继续在为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而持续交锋。各方的视力所及,都盯上了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二读"。

    资方要"撤资"?

    各方博弈过程中掀起的最大一场风波是"撤资风波"。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描述,4月23日,上海《劳动合同法(草案)》研讨会上,时近中午,上海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协会的代表徐婷婷(加拿大籍)要求发言,徐这样表述:"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该协会代表54家企业,拥有26万职工。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此语一出,会场一片哗然"。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劳动合同法(草案)》起草者之一、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郭军,和草案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对本刊表示。他们的这一回应,代表了绝大多数网民的意见。

    随后,徐女士通过朋友向本刊表示,她没有说过"撤资",只是对草案提出了一些理念上的不同看法。上海《劳动合同法(草案)》研讨会的组织者也给本刊发来一段现场的视频,也许是视频声音不够清晰,记者的确没有听到徐说到"撤资"二字。

    然而,常凯和郭军说:"'撤资'这两个字,如果没有说出来,别人可不容易编出来,会场上那么多人呢。"随后,常凯的师弟、两位学者都向记者证实,"撤资"说法属实。

    显然,资方的这一立场,有其利益上的考量,例如,草案对劳动派遣方面的高标准规定就压缩了资方的利润空间,但据本刊了解,包括中美商会在内的外资方面由于多年来执行《劳动法》相对规范,《劳动合同法(草案)》适当在劳动派遣方面提高标准并不是资方最在意之处。他们最在意的,是草案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做出规定。马建军说:"看到这一条款,我们这些人都快昏过去了。"

    一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本刊,这无疑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股东(老板)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毫无疑问享有该项最高权力,但在草案中,公司最高权力已转入职代会和工会手中。因此,即使是持有劳方立场的学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认为这一规定"荒谬",是在重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

    "但最荒谬的也是最容易修正的",常凯说,"我对这一条款在8月份的'二读'上获得修正表示乐观。"

    那么,资方何以在放出"撤资"的说法之后有所回收?

    一家电器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对本刊承认,即使这部草案就这么通过,外资也不会因为这部草案而撤资,"资本的转移是以利润为风向标的,在目前的中国,把劳动保护标准升高一些,绝大多数外资仍然会觉得还是留在中国最划算"。同时,作为徐女士的朋友,他也承认,如果徐说出了"撤资"这番话,"是威胁,很不妥,没有经过我们人力资源协会的授权不可以这样说"。

    马建军的表述则更为直接:没有哪个企业希望和政府对抗,向政府发出要挟。中美商会中的个人冲动代表不了中美商会。长达42页的代表中美商会意见的意见书,早已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

    劳方:矫枉必须过正

    与《合同法》中签约主体平等的基础不同,相对于资方,劳方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相对不到位,《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劳方做出适当倾斜。

    在接受采访时,郭军爽快地承认,草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但他认为,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矫枉必须过正。

    问题是,劳方在"矫枉"的过程中夹杂了太多部门的利益。

    据本刊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官员在起草草案第五条第二款时,参照《公司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做出了些许修改,于是,《公司法》中"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中的"通过"二字如前文所述被后置,变成"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做出规定",立刻令含义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这一条款不加修改地获得通过,受益最大的显然是将拥有决定权和一票否决权的工会。"作为学者,这种简单的道理不可能不懂,但学者不能不适当地为自己所在的部门说话。"一位起草者告诉本刊。

    类似的部门利益,也同样表现在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对劳动派遣制度的规定上。草案规定:劳动派遣公司须为每个派遣员工向劳动部门上交5000元保证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成员、华东政法学院教授董保华认为,这种保证金显得不伦不类:政府这只无形的手从幕后伸出,再次违背了《劳动法》中"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退一步讲,即使考虑到中国的国情,5000元保证金有其存在的理由,草案中却对其支配权、衍生的利息使用权没有做出规定,如果不加修改地通过,显然是一种资方补贴政府的方式。"董保华说。

    董保华在谈到《劳动合同法〈草案〉》在无固定期限合同、竞业条款、劳动派遣、试用期、经济补偿金等方面都向劳方倾斜提高标准时,表示:"本来政府应该守住宏观层面的底线,现在水在上升,中观层面的集体协商和微观层面的个人协商已经被淹到了,政府的行政权力扩大肯定不是好事。"

    对此,常凯告诉本刊: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企业工会不够强大,除了政府加强监管,别无他路可走。

    虽然同为课题组成员,常凯与董保华却被认为分处劳资两大阵营。

    而郭军认为,董保华老师的观点很正确,但流于学者的天真。马建军则告诉本刊,和一直在劳动纠纷一线工作的律师相比,起草者更为天真。

    期盼三方机制

    接受采访时,马建军律师形象地把劳方和资方比喻成足球场上的对手,政府则扮演裁判员的角色。

    常凯同意这一比喻,因为劳资关系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两方关系,而是三方平衡博弈的关系。但他认为劳资的理想状态是自治状态,它取决于工人组织成熟和雇主成熟。中国在10年间成长出一个雇主阶层,环境优越和速度之快,世界罕有,所以它没有处理劳资关系的经验。因此政府除了制定劳动标准和规则,当裁判员,它还要介入。

    "但是,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就成了足球场上的14个打11个了嘛",马建军说,"劳方和资方应该处在同一个平台上,政府只能在裁判的时候介入,而不是帮着踢球。让资方和政府直接'对抗',中间没有隔离层,毫无疑问是非常危险的。"

    在他看来,三方平衡机制一天不建立,《劳动合同法》即使出台也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据本刊了解,由于劳资双方以及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激烈,甚至惊动了决策层。有关领导在听取汇报后表示,要争取找出一个让劳资双方、不同利益群体都能相对接受的方案来。(杨中旭)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