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保护“世遗”只有涨价一途?

———关于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评述之一

作者:孙继斌
近段时间,景点特别是世界遗产地涨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去年底,北京故宫等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参观点门票涨价在听证会上“一致通过”,而且涨幅很大。当时,许多人担心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轮番涨价。果然,湖南张家界景区门票涨价赶在去年末也出台了,并且通过了听证。日前举行黄山景区门票调价的听证会又传来消息:黄山景区门票旺季上涨70元,淡季上涨35元,旺季票由现在130元涨到200元。

    对此,很多人对“逢听必涨”的听证会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质疑:保护世界遗产难道只有涨价一条路?

    去年北京市发改委就故宫等6个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参观点的调价方案时当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外地人士的强烈质疑,其中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质问:6大景点的高票价会把大量中低收入的外地旅游者拒之门外,剥夺了他们参观世界遗产的权利,这是不是有失公平,是不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记者认为,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调价方案,如果在旺季把这6个景点参观一遍,门票(不含园中园)总共需要430元。430元,大约相当于国内一般地区普通公务员半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一位农民一个季度的纯收入,一个下岗职工两个月的基本生活费。面对这样的高门槛,北京市民尚可享受月票优惠,大量的外地人就没有这种幸运了。这无疑会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对6大景点望而却步。像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对一般人来说恐怕就可望而不可及了。如此一来,似乎能起到减少客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景区管理部门举行价格听证的目的。然而细想起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靠高门票限制客流保护景点,这恐怕是一厢情愿。应该说,出远门旅游,看高价景点的旅客,一部分是国外游客,一部分是公款旅游,一部分是高收入阶层,还有一部分是工薪阶层。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很少。对前三部分游客,无论如何涨价,这部分人都限制不了。涨价对工薪阶层和广大低收入阶层、农民会有些作用。但问题是,对景区造成超负荷影响的不是平时,而是节假日,特别是三个“黄金周”。而在这个时候,又能限制多少人?就是限制了一些游客数量,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事实上,要避免旺季超负荷人流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可以采取的办法很多。如人数控制、预约参观等,这些都是国外的成熟经验,为什么不去借鉴这些先进管理经验,却要一味依靠涨价限制客流呢?

    有的景点管理部门提出的涨价理由之二,是景点特别是文化景点自身无力实现文物古建的保护。这个说法也很难服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事实上,政府每年都有大量专款用于文物保护;而且,这几年各景点每年都有巨额门票收入。让普通旅游者为其承担修缮费用,显然没有道理。

    还有人提出的涨价理由,是现行门票价格没有体现景点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样的说法是把世界遗产当成了一般商品。但世界遗产不是商品,其本质属性是公益性和她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但并不等同于经济价值。实现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就要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它,研究它。所以,高价门票不仅不能真正体现世界遗产的价值,反而是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误判。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三类)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们虽处在某地,但决不仅仅属于当地,更属于全国人民。同样,它们也决不仅仅属于高收入阶层,也属于所有阶层。如上所述,涨价影响最大的是中低收入群体。实行高额门票,不仅会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也会弱化这些遗产的文化辐射和传承功能,从而让世界遗产景点变成“贵族景点”。这显然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来源:法制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