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非典舆情调查报告

非典流行首先是医学问题,但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动态跟踪了解、分析和研究不同阶段非典的社会影响,5月23日至5月25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南京舆情调查分析中心受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委托,进行了非典舆情的第二次大规模调查。本次电话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五大城市城区的市民,共调查了1034户。调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主持。对此次调查报告的分析,《人民日报》做了详细报道。
    一、谣言止于公开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是从主流媒体最先知道非典的有关信息的,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其中疫情出现较早的广州有近60%的受访者是从非正规渠道最先得知有关非典的信息。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听别人说”(56.7%)、“与人交谈”(如通过电话等)(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正式公开报道非典疫情前,流言满天飞,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北京、广州等地出现的抢购风潮等就是最明显的佐证。4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地总结此前非典防治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包括非典疫情公开等在内的一系列果断措施,使流言趋于消失,民众恐慌趋于缓解,非典疫情处于逐步控制之中。
    当前,信息传播已呈多样化,信息的不透明则为流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想让流言失去生存空间,避免公众过度恐慌,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二、危机给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思
    受访者中,有高达80%的人回答,卫生习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此外,分别有45%、33%、18%与10%的人回答其出行、饮食、生活起居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63.4%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的流行与中国人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有关,大大高于持否定态度(15.9%)的人所占的比例。受访者中,有75.5%的人坚信,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部分人随地吐痰、吃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会因此发生改变,大大高于持否定态度的人口比例(13.5%)。受访者中,有高达80%的人回答,卫生习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此外,分别有45%、33%、18%与10%的人回答其出行习惯、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习惯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调查结果表明,在非典流行期间,市民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67%的受访者回答,在非典时期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之一是看电视、听音乐等,人们选择的其他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分别是:读书看报(45%)、体育锻炼(26%)、户外活动(20%)与上网(16%)。没事也不扎堆聊天、打牌了,学习和健身的人多了,这些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三、政府威信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与中央政府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非典事件也使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增强。76.4%的受访者表示对政府的信心提高了,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对政府的信心下降。这个结果,比第一次调查的结论,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透过本次调查结果,我们看到中国政府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政府的公信力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四、灾难蕴含着机遇
    当被问及对中国经济回升是否有信心时,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抱有信心。公众的信心是努力消除非典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尽快走出非典的阴影,重新恢复以往快速增长的态势。调查结果表明,有7.1%的受访者认为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认为还有1个月和3个月才能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比例分别为17.3%与28.1%,三者合计占受访者人数的一半以上(52.5%)。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三周后的第二次调查结果表明,公众估计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所需时间有所缩短。
    调查中,74.1%的受访者表示,非典危机的背后也隐藏着机遇。68%的受访者认为,非典流行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56%的受访问者认为,非典流行将迫使人们对以往所推行的公共政策进行必要的检讨,研究对付这种疾病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包括公共卫生政策的完善和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此外,在回答“非典虽然是灾难性事件,但还存在积极一面”的受访者中,分别有24%、22%、9.8%的人认为,非典事件有利于公民意识的提高、政府形象的改善、新闻媒体改革步伐的加快等。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